"苦"非学之道,成绩=效率×时间 ——走出学习观念的误区(6)

学习是一门科学,从现代学习理论的视角,审视当前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现很多不科学、低效率的表现,而这些行为是由其不正确、不科学的学习观念引导的。

分类解析如下:

(接续上篇)

六、不讲效率地一味苦学

“勤学苦练”、“勤能补拙”等古训,是劝导年轻人专心于学的。

可是,有的学生错误地理解了这些话的本意,一味苦学,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甚至影响思维能力的正常发展。

“勤”,无非就是时间抓得紧。

持“勤能补拙”观念的学生,忽视了“成绩= 时间×效率”这一基本关系,一味地抓紧时间,早起晚睡之外,连课间10分钟也不舍得走出教室,“总想多做几个题目”,有的寄宿生,甚至在晚上宿舍熄灯后,到洗手间里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有的蒙头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做题,等等。

电子游戏自然不玩,连看电视的时间都挤掉了,课本之外的“闲书”更是几乎不读,别人用于休息调整的时间,他也都用在了“学习(做题、看题)”上。

结果是,学习基本呈线型结构,知识面越来越窄,效率越来越低(越来越“拙”),对所学内容的真实兴趣越来越淡。靠的只是“考个好成绩向家长交代”的“责任感”维持学习。其结果必然是陷入“越补越拙,越练越苦”的恶性循环。

学习是一种劳动,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这没有错。

但学习是一门科学,是有其内在的规律的,只有遵循其规律,“张弛有度”、“学思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尤其是对于中学生,虽然脑的生理发育已经完成,但脑的机能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如果不讲规律地乱用大脑,很容易造成神经衰弱等症状的发生

还有的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甚至“学习鲁迅先生——把别人吃饭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尤其是早餐时间,边吃冷面包等边“看书、学习”的中学生不在少数。长期这样下去,损害的就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智力发展了,连身体健康也要受到损害。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味苦学的学生,往往还有一个重大缺陷,那就是常常“只学不思”。这也是导致他们成绩不好、学习能力和水平迟迟不见长进的原因之一。

近期微信文章“低质量的勤奋比懒惰更可怕”,讲得很有道理。学习毕竟是脑力劳动,不是靠“拼命”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让我们远离那些低质量的勤奋吧!

不去苦学,省出的时间做什么?

可以加强课外阅读,积累素材,营造学校课程生长的“肥沃土壤”,等你学习到有关课程时,这些课外阅读积累的东西就成了一个个“触手”,帮你建构起纵横交错的知识大厦。

可以深思。思考知识的来龙去脉,正是知识建构的真谛。只有这样的深思,才能够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品质的改善,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当然,学习毕竟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要不古人就不会提出“勤学苦练”、“勤能补拙”的训诫了。希望本文不会被个别学生拿去作为偷懒、放纵自己的借口。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很多,不可能一一列举全面,仅以上述几例做一论述,以期引起我的教师同行、学生及其家长在这个方面的重视。

关于“学习观念误区”的短文暂告一段落,有失科学严谨之处请有关专家批评指正,言辞偏激之处,敬请谅解。

  (全文完)

请读者诸君尊重原创勿抄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