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睿:有勇有谋的南朝虎将
在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有一段时间是南北朝时期。那时北方是由鲜卑人或者是鲜卑化了的汉人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与它对峙的则是南方的几个政权。自公元420年东晋灭亡之后,刘裕取代了东晋的皇帝,建立了宋朝。为了区别于后来的宋朝,历史上称之为刘宋。此后在南方相继出现了齐、梁、陈三个政权,它们都是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汉人政权。历史上把这宋、齐、梁、陈四个政权称之为“南朝”。
对当时这种南北多个政权并存的状况,历史上合称为“南北朝”。南北朝时期,战争频发、各路豪杰大显身手,一时间真是英雄辈出,韦睿就是南朝梁时期的一位名声显赫的人物,是战功卓著的一位战将。
一、远见卓识
韦睿出身世家大族,在三秦地区(今陕西一带)是很有名声的人家。他的祖父虽有名声,但不求做官,而隐居于终南山中。父亲和伯父都是官员。他的伯父很喜欢他,觉得他有学识,有前途,每次外出做官总是愿意带着年轻的韦睿去,对他就如同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就这样,韦睿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比一般人多有见识。
韦睿有个表兄叫杜幼文,在刘宋时期曾担任梁州刺史,因喜欢他,也邀请他去梁州做官。这梁州是当时最富饶繁华之地,官员贪腐成风。他的表兄也贪得无厌,不知节制。据《宋书》记载:“幼文所莅贪横,家累千金,女伎数十人,丝竹昼夜不绝。”而韦睿却不把钱财放在眼里,对于钱财分文不取,干干净净,十分廉洁。只热衷于读兵书。
刘宋永光元年(465年),雍州刺史很看重韦睿,觉得他不是一般的人物,于是就让他担任州里的主簿。后来袁■与邓琬起兵反对宋明帝。韦睿对他们很有看法,就主动请求去了义成郡任职,因此当袁、邓失败之后,韦睿没有受到牵连。此后,他的官职不断升迁,担任过齐兴郡太守、雍州别驾、长水校尉、右军将军等多种官职。
韦睿处于南齐的后期,永元元年(499年)太尉陈显达、护军将军崔慧景相继起兵反对东昏侯萧宝卷。他们常用重兵威逼都城建康。都城之内人心慌乱,不知如何是好。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雍州人为了前途就向韦睿请教。韦睿为他们分析形势。他说:“陈显达虽然是一名旧将,但他不是成大事的人物;崔慧景虽说很有经验,但性格懦弱,不能作战。依我看,天下能成就大业的人,怕会是出在我们雍州啊。”
他所指的就是雍州太守萧衍。这萧衍也出身贵族,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 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他本人在南齐时累官至雍州刺史,曾两次抵御北魏有功,很受齐明帝器重,不仅拥有实力,而且很有智谋。
韦睿看准了萧衍,他就派两个儿子与萧衍(即后来的梁武帝)联络。等萧衍起兵的文告传来以后,韦睿就派人砍竹造筏,率领两千人、两百匹马,赶去会合。
萧衍见到韦睿带着人马来支持自己,非常高兴。他抚着几案动情地说:“前日见君之面,今日见君之心,我的大事可成了。”西台军(指南康王萧宝融麾下的萧衍等的西军)攻克郢、鲁等地,平定加湖,在这过程中韦睿出谋划策,很多谋划都被萧衍接受。
攻克郢时非常艰难,因为守卫郢州的北魏官兵坚持对抗萧衍,他们不顾一切死守了一年。城中男女将近十万人,缺吃少穿,又逢瘟疫,因而死亡的居民竟有十之七八。死人太多,都无法掩埋,一些人只得把尸体堆在床下。郢州城内此时是混乱不已,污秽不堪。
面对这情况,萧衍很伤脑筋。他要继续去征战,这郢州派谁镇守,交给谁呢?他考虑了一番后,突然想到了韦睿。心想:“放弃这样的良马不骑,还到哪里去找啊!”当即就任命韦睿为江夏太守,管理郢州的事务。
韦睿就任以后,首先就是发动居民清理打扫,掩埋尸体,并且采取措施抚恤百姓,很快就使得郢州城内死者得以安葬,生者重操旧业,社会安定,秩序井然。
二、合肥之战
萧衍后来权力越来越大,当时机成熟时,于南齐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衍迫使齐和帝“禅位”于他。这样萧衍取代了齐朝,建立了梁朝,他就是历史上的梁武帝。
萧衍当上皇帝后,自然要提拔他很看重的韦睿,于是授韦睿为廷尉,封爵都梁子。第二年又改封韦睿为永昌县子,改授为豫州刺史,兼历阳郡太守。
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萧衍下诏北伐,他授权韦睿,让他都督各支部队。 韦睿开始派人去攻打北魏的小岘城(今安徽含山北),但没有攻克,他就亲临前线督战。有一次,韦睿带着一些人去敌人营寨前侦察,突然发现,在北魏军城防的栅栏外边,有数百人在城门外布阵。看着这情况,韦睿决定要消灭这些数量不太多的敌人。
这时一些将领对他说:“我们都是轻装来的,没有作战斗准备,还是回去穿上盔甲再来吧。”
韦睿没有同意,他坚定地说:“城中有敌两千多人,他们若闭门坚守,我们一时也没有办法。现在他们出来布阵,这肯定是一些勇悍的人,是他们的精锐部队。我们要是能打败他们,那攻克这座城就问题不大了。”
看着一些将领还是犹豫不定,韦睿毫不客气,他指着手中的节杖,大声喝道:“朝廷授我这个,不是做装饰用的,我的命令,不能违反。”
稍做准备后,韦睿挥兵出击,来了个出其不意。北魏军队毫无准备,仓促应战,很快遭到失败。接着韦睿趁势而上,加紧攻城。在梁军士气大振的情况下,第二天夜里,小岘城就被一举攻克。
韦睿的军事才能很不一般,他能抓住战机,果断出击。
攻克岘城之后,韦睿开始了向合肥进军。这合肥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它周围是四百里的广大巢湖,在水田和湿地之间有无数的河川和水路,可以说是一个水上要塞。此前,右军司马胡景略被派去攻打过,但是久攻不下,毫无进展。
韦睿到合肥前线以后,就立即去察看地形。他在考察了合肥周边的山水地势后,就很有想法。他对身边人说:“我听说过'汾水可以灌平阳。’我看这里也可以这么办。”于是他定下了筑堰的办法,在肥水上游筑堰挡水,抬高上游的水位。在他的带动下,很快就筑堰成功,使合肥周围形成一片人工湖泊,让合肥与外界在陆路上完全断绝。而且在筑堰之后,水流相通,用船很方便,战船能够一直开到了合肥城下。
为了不让敌军破坏所修的堤堰,韦睿派人在岸边筑城堡守卫。没料到魏军攻陷了城堡,直杀到了韦睿堤下。面对这突发情况,有军官劝韦睿赶快退回巢湖,以保安全,又有一些将领建议韦睿撤退以保住三义。
看着大家要求撤退,没有战斗的决心,韦睿十分生气。他怒喝道:“宁有此邪!将军死绥,有前无却。”接着,他命人把他的伞扇、旗帜等仪仗拿来,竖立在大堤之下,明确地表示,只能前进,决不后退。
北魏军为了守住合肥,在合肥外围的东西两面各修筑了一个小城,用它们来拱卫。
韦睿的部队到达以后,他就指挥部队先攻这两个小城。与此同时,北魏的杨灵胤率领五万援军赶到,一时声威大震。
面对北魏大军,有些将领又开始胆怯了,他们劝韦睿,赶快请求朝廷增派援军。
韦睿没有同意,他说:“贼兵已到,我再去请求援兵,哪还来得及?你们想想:我们要求增援,人家就不会再增兵吗?军队制胜的关键就在于同心协力。”于是他大胆地指挥,迎击杨灵胤的部队,很快就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北魏兵卒为了防守,不断派人来凿堤,以破坏堤堰,韦睿针锋相对,亲自带人与他们争斗,他的行动带动了大家,使对方没有得逞。
合肥城墙高大,这是守军的优势。为了攻克合肥,韦睿就建造几乎与合肥城墙一样高的主力战舰,以便攻城时用。他等到堤堰中的水位涨到一定的高度以后,就用主力战舰四面攻城。此时巨舰临城,守军的高墙优势丧失,援兵又派不上用场。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又中箭而死。北魏军真是无计可施,一些人聚在一起号啕痛哭,士气完全丧失。在韦睿的指挥下,合肥城终于被攻破,俘获了一万多人,缴获了无数的战利品。
攻克合肥以后,梁武帝萧衍下诏班师。韦睿撤军时担心北魏军尾随追击,便让辎重部队走在前面,而自己则坐着小车殿后。北魏人很畏惧他,看着他的部队却不敢靠近,终于胜利撤军。
合肥一仗使韦睿的名声大噪,北魏人很害怕他,称他为“韦虎”。
三、钟离之战
天监五年(506年),北魏中山王元英进攻北徐州,他把北徐州刺史昌义之围困在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北魏军队号称百万,驻扎之地多达四十多座城池。
面对这形势,萧衍派征北将军曹景宗督军二十万迎敌。
曹景宗先驻军在道人洲(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河中)。为了争功,他擅自出击,结果失败,士卒伤亡不少。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萧衍只得召韦睿入朝。萧衍接见韦睿,赐给他一把龙环御刀,告诉他说:“诸将有不用命者,斩之。”给了韦睿极大的权力。
再说北魏方面,猛将杨大眼所率领的部队又与元英会合,兵力更盛。虽说钟离有淮水作为屏障,易守难攻,但面对几十万攻城的部队,城内的守军仅有三千余人,实力相差太悬殊了。为了誓夺钟离城,北魏皇帝还派来了镇东将军萧宝寅,要他与元英配合。
为了克服淮水的障碍,北魏军队就在淮河中的邵阳洲的两边搭建起连接南北两岸的跨河长桥。并且对围攻做了明确的分工:元英驻扎在南岸,负责攻城;杨大眼守在北岸,负责粮食辎重的补给;萧宝寅则负责守卫桥梁,以保证桥梁的安全畅通。
分工之后,北魏军开始做攻城的准备。他们用车子装运泥土,打算填平钟离城四周的沟壑。接着就用冲车去撞击城墙,连续地发动猛攻。尽管攻势很猛,但遇到了城内守军的顽强抵抗。城墙的墙壁被冲车撞坏了,昌义之就赶紧派人填补好。战斗很激烈,北魏军死伤上万人,但依然没有什么进展,攻与守僵持着。
在南梁方面,韦睿奉梁武帝萧衍之命,从合肥紧急赶往钟离去救援。在路上遇到山涧、峡谷时就赶紧架桥通过。有些人害怕北魏的实力,就劝他进军不必太急。韦睿听了非常反感,他生气地说:“现在钟离危在旦夕,即使驾车急驰都怕来不及,怎么还能够缓进呢?”十天内,他就赶到了前线,与曹景宗会合。他的军队进驻邵阳洲(位于道人洲西)。他的营地比曹景宗推前二十里,离敌营更近。
韦睿来到前线后,马不停蹄地就去观察地形,这之后他心中便有了主意。他投入人力抢修营地,开挖长沟,架设鹿角,连夜动工,等到临近天亮时营地就已经抢修成了。这就是有名的“邵阳一夜营”。
天亮以后,当北魏的士卒走出营寨时都大吃一惊,怎么这河洲之中竟然被截断,建起了营地呢。
北魏的统帅元英也十分吃惊,他用手中的权杖敲着地面说:“哪能如此神速呢。”他想起自己修桥时所费的时日,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曹景宗对韦睿的到来非常高兴,顿时增添了信心。他担心徐州城内已困守多日的军民不了解外边的情况,便派勇士从河底悄悄潜水入城去报告消息。城内的军民得知韦睿的援军到了后,真如大旱之见云霓一样,人人高兴异常,个个勇气百倍。昌义之等更是决心坚守徐州,等待胜利。
北魏的元英虽然知道韦睿厉害,开始有了一些压力,但觉得自己人数众多,实力雄厚,所以还是很有战胜的信心。
他首先派杨大眼去进攻。杨大眼是一员猛将,他骁勇无比,所向披靡,无人敢敌。传说他在厮杀时常常是圆睁双眼,令对手害怕,因而得外号“大眼”。
杨大眼带领万余骑兵,去进攻韦睿的军营,想先发制人,打破韦睿不可战胜的神话。
韦睿则是把很多车辆串起来,连接成阵,来阻挡敌军。
杨大眼挥师前进,让骑兵将这些车辆包围起来,他想一举将这些车辆破坏。当他正在缩小包围圈时,这才发现韦睿都隐蔽了不少的强弩手。在韦睿的指挥下,两千多支箭齐射,箭如雨下,北魏兵卒根本无法靠近。
北魏军队在强弩的射杀下,死伤惨重,很多利箭直穿士卒的铠甲,他们慌忙地溃逃。连勇猛的杨大眼也被射穿右臂,只得败走。
北魏自然很不甘心,第二天清晨,主帅元英亲自领兵气势汹汹地来战。韦睿却坐着一辆白木小车,拿着一柄白角如意来到了最前线,他从容不迫,指挥若定。这一天,北魏军几次进攻,南梁军队多次反击,北魏军没能取胜。
元英又组织人马在夜里进攻,飞箭如雨一般地射向阵地。韦睿亲自临城防守。为了安全,韦睿的儿子韦黯劝父亲下城躲避,韦睿没有答应。面对密集的飞箭,守城的士兵中有人骚动起来,韦睿就在城上厉声呵斥,顿时就安定下来了。
天监六年(507年)三月,淮水暴涨。韦睿觉得这是决战的好时机,因为梁军善于水战,而北魏军队不习水战,他们的骑兵在水战中也发挥不了作用。
梁武帝接到战报后自然非常高兴,他也是曾经带过兵的战将,因而指示韦睿等可用火攻的办法烧其桥梁。
韦睿也赞同这办法,于是他趁淮水暴涨的时机,派梁郡太守冯道根、庐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带领水军沿淮水而上,进攻邵阳洲。他自己和曹景宗分两路去焚烧敌人架设的北桥和南桥。
几路水军同时出动,一时战舰齐发,逼近北魏军的营垒,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先前北魏士卒在邵阳洲南北两岸造了两座桥,截断淮河通道。为了保护桥梁不受攻击,还特意竖立了不短的栅栏。
韦睿带人用小船装载着干草,并浇上火油,放船来烧魏军桥梁。当时风急火猛,火光冲天。梁军士兵一阵狂砍,木栅围栏和桥梁全被毁坏。
冯道根等人的水军也跟敌人拼杀,人人奋勇作战,喊杀之声,震天动地。这时淮水又不断涌起,南北两岸以及邵阳洲上的魏军一片大乱,烧死、淹死、踩死、砍死的,不计其数。淮河两岸沿途一百多里都堆满了北魏士卒的尸体。
北魏大军遭遇惨败,投水逃命被淹死的有十几万,被杀的人数众多,被俘虏的也达五万余人。号称的百万大军几近覆灭,元英脱身逃走。
在这大胜之时,韦睿立即派人通知城内的昌义之,昌义之悲喜交集,他顾不上回答,只是一个劲儿地反复在喊:“更生!更生!”意思是我们又活了。他也兴奋地带着守军冲出城门去追赶败逃的魏军。
这次大胜,梁军缴获了无数的战利品,韦睿把它们堆积在军营门口。
钟离之战是北魏对南朝所有军事行动中挫败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它使北魏的国力损失巨大,从此一蹶不振。而这一仗却是南梁的转机,甚至在整个南北交战以来,是从未有过的特大胜利,意义是深远的。
这次大战,韦睿功劳卓著,他因功晋爵为侯。
四、善于带兵
韦睿被北魏官兵所畏惧,称之为“韦虎”。按一般来说,这人一定威武雄壮,气势如虹。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韦睿身体羸弱,他在作战中从来没有骑过马,督率军队时,总是穿戴得像个儒生。即使是临阵交锋,也常是穿着宽松的官服坐在车上,手执竹如意从容地指挥。别看他身体瘦弱,但他不怕吃苦,在带兵时很多事情都是亲力亲为。
他在带兵上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是极为重视调查研究。每次作战,他都要去前沿阵地察看山川地形,然后再制定作战的方针。他绝不假手于人,获取二手信息。像合肥之战,决定用筑堰的办法是如此,钟离之战中决定连夜修筑营地也是如此。
其次是身先士卒。韦睿每次战斗总是亲临前线。在合肥之战中,北魏军队来破坏他修筑的堤堰时,他亲自带兵与其斗争。在钟离之战时,北魏军队夜里来攻城时,他面对密集如雨的飞箭,坚持不下火线。当遇到突发情况,军官们主张撤退,以保安全时,他却将伞扇、旗帜等仪仗竖立在大堤之下,以示战斗的决心。
正是因为他以身作则,他在军队中威望极高,所带的部队总是斗志高昂,士气旺盛。
第三是关爱士卒,以仁义御下。据史料记载,“将兵仁爱,士卒营幕未立,终不肯舍,井灶未成,亦不先食”。这就是说士兵的营帐没搭好,韦睿就不会先去睡觉;井灶等没有挖成,他就不会自己先去吃饭。他总是要在士兵的吃、住都有了着落之后,自己才肯去休息。在从合肥班师时,也是让大部队先走,他自己殿后,把危险留给自己。这么关爱士兵,使士兵深受感动,自然愿意为他用命。
第四是廉洁奉公,不贪功,不贪财。韦睿品德也很高尚,他做人低调。虽屡立战功,但从不骄傲。合肥之战中,韦睿率军大获全胜,缴获的金银、布帛不计其数,但他分文不取,都赏赐给了士兵。钟离之战大获全胜,缴获的物资堆积在军门,像山一样高,而他依然是未取分毫。据史书记载,他历次做官所得的赏赐,也都分送给亲朋故友,家里没有余财。
在钟离之战中,韦睿等人率领的南梁军队获得大胜之后,曹景宗等将领都争先恐后地向皇帝报捷,而韦睿却在辉煌战绩面前,依然是低调处理,他并没有抢先报功,也不与同僚争功。史书评价他说:“邵阳之役,其功甚盛,推而弗有,君子哉!”
第五是兢兢业业,勤于军务。韦睿每天忙忙碌碌,白天总是接见将领和宾客,布置工作,夜里处理文书。他常常是三更就起身,房内的灯光一直到天亮才熄灭。遇到将领之间有矛盾,他还亲自去调和劝解。当初,胡景略和前军赵祖悦两人关系很差,甚至发展到相互陷害的地步。韦睿知道后,就去做工作。他亲自斟酒劝解胡景略,要他顾全大局,不再为个人争斗。他自己待人也很谦虚,常常表现得好像是自己做得不够,因此他很受官兵的拥护,许多人都愿意投奔他。
在军营的管理上,也很严格,他部队的营房都井井有条,馆舍也好,工事也好,都修得标准规范。
综观韦睿其人,确实是一位有勇有谋,文武兼备,能征善战的将领。他善带兵,能打仗,会管理。特别是身居高位不贪财,不居功,能长期保持谦虚谨慎,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真是十分难得。无怪乎著名的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赞扬他说:其临阵也勇,其执事也敬,其律己也廉,其与人也惠,其居官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