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

晏殊(991年北宋太宗淳化二年-1055年2月27日北宋仁宗至和二年正月丁亥),字同叔。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王若水点评:

这首词是晏殊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词含伤春惜时之意,又兼感慨抒怀之情,情中有思,耐人寻味。

词的上阙以时间空间的交叠勾起对往昔的怀念。一曲新词伴着一杯醇酒,春日的天气与眼前的亭台仿佛与去年旧时一样,又是夕阳西下,逝去的时光几时能够回转?

词的下阙借眼前的景物,感伤今日的孤独。春花落去,春日流转,岁月的更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老燕已经飞回来了,(那熟悉的人儿却不在了身边),而今只有自己在花香铺满的小园幽径中孤独徘徊着。

词的语句通俗晓畅,清丽自然,词的意境蕴藉深厚,思绪绵远。词人是惜春伤春,是哀情愁思,吟咏者自有不同体味。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李都蔚点评: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在伤春怨别的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的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他善于发掘和培养人才,唯贤是举,替朝廷培养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范仲淹、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名臣皆经他栽培、荐引而得到重用。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在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冷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写今晨登高望远。“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辽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辽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