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武周则天顺圣皇后载初元年-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名浩,字浩然,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省襄阳市)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他与李白,王维,王昌龄等人友善。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王若水点评:
这首诗是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的干谒诗。所谓“干谒”指为某种目的而求见达官贵人,“干谒诗”就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的投赠之作。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诗作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诗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诗的首、颔两联,以望洞庭湖起兴,描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八月金秋,秋水涨满阔大的洞庭,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浩瀚无边。湖面上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秋风起处,波涛奔腾,摇动着岳阳城。(“云、梦”二泽,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岳阳城”在洞庭湖岸,今湖南岳阳市)。这里诗人对八百里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取得了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其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一联,写尽了洞庭天下壮观的气象。
诗的颈、尾两联,由“欲济无舟楫”过度,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婉转地表达了想做官却苦于无人引荐的心情。诗作的投赠对象张九龄是丞相,“舟楫”这个比喻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诗人身处太平盛世,却不能出仕为官、为民谋利,自己深感惭愧。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之后的两句,直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丞相张九龄,借“垂钓”“羡鱼”表达对主持国政的大人的钦佩,和自己希望追随左右,替国效力的心情。同时“垂钓”与“湖水”照应,不露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士子们为求高官显贵或社会贤达的赏识,往往竭尽才思,故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不愧为干谒诗中的翘楚。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李都蔚点评:
孟浩然山水诗的主要风格特点是自然平淡。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如这首《春晓》,诗境明秀,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这首诗是孟浩然的著名之作,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诗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刹那,镌刻了自然的神韵,生活的真趣,抒发了对烂漫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生机勃勃春意的酷爱。言浅意浓,景真情深,悠远深沉,韵味无穷。短短的二十个字,流传广泛,人人皆知。可以说是五言绝句中的一颗熠熠生辉的宝石,传之千古,依旧光彩照人。
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宛如一首春的奏鸣曲,带给诗人无尽的欢乐。同时,更令诗人心醉神驰的是昨夜的一场春雨。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绿肥红瘦的雨后春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机盎然。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为人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人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虽是一首惜春之作,却丝毫不会让人心生感伤之情。
《春晓》给人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清晨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附:干谒诗与行卷
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为某种目的而求见达官贵人,干谒作为一种请求援引、擢拔,以增加入仕希望的行为方式,始终和古代士子的仕途休戚相关。
“干谒诗”就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求得引荐而得到进身的机会。这种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代表作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
干谒诗作为一种带有明确请求援引目的的诗歌类型,自汉以来,历代都有,在唐尤为壮观,创作队伍庞大,数量可观,成为唐代诗坛一道靓丽的风景。我国是一个不喜张扬、崇尚内敛的国度,中国人很看重面子,自己有才能,但不能显露,所以推荐自己时也是羞羞答答,温婉含蓄。士子们为求高官显贵或社会贤达的赏识,往往竭尽才思,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所以一些经典的干谒诗句意蕴丰厚,历久弥新,被累世传诵。
行卷
行卷,是古代科举习俗,可以简单称作一种科举文体。唐代科举中,知贡举等主试官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去取。当时,在政治上、文坛上有地位的人及与主试官关系特别密切者,皆可推荐人才,参与决定名单名次,谓之“通榜”。因而。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行卷的内容,贵精而不贵多,少者一卷,诗数首,赋几篇,多者连篇累牍。举人不可直接向主试官行卷,而须经显达者之推荐,向谁行卷,须郑重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政治面貌。所行之卷用熟纸,不可涂改添注,要字迹端正,应有标轴的装饰,投送时须附呈书信,表达求知的愿望。当时,文坛前辈对待呈献行卷的青年或后进士人,多加以热情鼓励和指点,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创作都起有积极的影响。行卷其实就是一种干谒行为,行卷之诗,从宽泛的意义上说,都可以视为干谒诗。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余》(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我们再赏析两首唐诗:一首是著名的干谒诗,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另一首是他的应答诗,唐代诗人张籍的《酬朱庆余》。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字庆馀,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唐代诗人。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全唐诗》存其诗两卷。
张籍(约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约830年唐文宗太和四年),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人。唐代诗人。曾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故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门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编有《张籍诗集》8卷。
朱庆馀在参加进士考试时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探听虚实,诗中明写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唐时“舅姑”即公婆),新妇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真的意图是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诗人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公婆,探听科举应试的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官员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馀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投赠与应答的完美结合,传递出大唐举子与官宦的和谐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