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安稳如馒
天津散文· 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安稳如馒天津 吴金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自保返津,公寓中自行隔离,主食也需自做,妻便下厨蒸馒头。馒头入锅,随着水沸,自小而大,渐渐丰腴,它们端坐屉上,静若处子,让人不禁驻足凝视。烟气缭绕中,它们竟如云雾中的静谧小丘,一任云来雾往,自泰然处之,稳似坐佛,令人骤然放下负重,只想闲垂双手,静然默立。馒头出锅,热气飘着,摆于桌上,模样愈加清晰。它们不是那种刺目的白,而是略显小麦的黄;它们不是那种标致的圆,而是略挂手揉的痕;它们不是那种如瓷的细,而是略带粗糙的麻;它们不是那种扑鼻的香,而是略散泥土的味。但正是这麦黄,这手痕,这粗麻,这土味,一一抚摸疫期的恐惧、焦躁、无聊,让它们慢慢消散。一个个馒头,恰如尘世中庸常的一个个小真实,让人顿觉安稳。这份安稳,似曾相识。八十年代末,白面不充裕,尤其是僻远乡村贫穷人家。他们常常用白面和玉米面混合着做主食,我家便是其一。而姥姥家比较富裕,能吃上纯白面蒸馒头,我便常去。馒头一出锅,姥姥忙塞给我一个,我高兴地两只手倒换着捧着烫馒头。烫热稍散,迫不及待咬上一口,温热、松软的馒头在咀嚼中慢慢变成带着花香的蝴蝶,飞进食道,飞进肠胃,飞进心胸,飞进大脑,满足、惬意、美好就在这一口一口中飞遍身心。什么也不用就着,就这一个小小的馒头,便让一个个曾经的贫瘠的饮食困境慢慢淡化、淡化,直至让它们消失在幽深的岁月里,不见踪影,只留下当下的安稳如常。九十年代中期,生活稍好,白面馒头也成了主打。初中,中午不能回家,需自带干粮。两个馒头,一份炒土豆丝,就是一顿。冬日,第三节课一下,值日生抬锅打水,放馒上篦,坐于炉上,第四节课正好开始。上课不久,热气上来,馒头浓烈的麦香味,随着热气在教室弥散开来。顿时,嘴里就发甜了,心里就有着落了,脸上就开始有幸福的颜色了。那馒头的香气,让一个个枯燥的数学符号、英语单词、物理公式、历史年代……温暖润泽起来,初中的冬日时光也有了一份安然恬静,至今仍频频在脑海萦绕。一段段馒头的记忆,映衬着眼前的生活,生活的安稳便有了艺术感、层次感。最早的馒头叫做“面起饼”,始于战国时期。《齐书》中曾有记载,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然也”。三国时期,诸葛亮打败孟获,班师回朝,途径泸水,水流湍急,阴风怒号,不可过,便用面粉捏成人头形,祭奠江水,方过。自此,才有“馒头”之称。而今,馒头除了食用,寓意也越来越多。馒头需发,寓意兴旺发达;馒头需蒸,寓意蒸蒸日上;馒头若圆,寓意平安圆满;馒头若方,寓意方正通达。一段段馒头的历史,映衬着眼前的生活,生活的安稳便有了庄重感、深邃感。青年作家不良生在《云上》中写道:“无论日子过得怎么样,食物总能给人安稳感。又甜又黏的食物是安稳的幸福。”在他的心中,糯米豆沙糕是安稳的幸福。在我的心中,热腾腾的馒头是安稳的幸福。不管此刻,还是彼时,馒头,静好了时光,安稳了岁月,给我们触手可及的小确幸。
吴金程,天津市和平区耀华小学语文教师,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热爱写作,尤其散文、诗歌。【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本期微刊管理团队责编:李 韵编校:韩佩萱制作:陈彩洁诚邀加入天津散文研究会欢迎天津和全国的散文作家、文学爱好者加盟,共享文学盛宴,我们将热诚为您服务。有意合作,或者申请入会者,请联系刘银环老师手机(微信):13512073421,电子邮箱:lyh621017@126.com
微刊编辑部顾问:张宝树主编:李锡文执行主编:陈彩洁副主编:李韵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立足天津,面向全国博采众长,力推精品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