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一测你是哪种类型的爱人?

之前咱们在亲密关系中着重谈了 '是什么' (what) 和 '怎么样' (how)。今天我们来深入探讨'为什么'(why) 。

为什么你给得越多,对方反而越疏离,你怀疑是自己不够好?

为什么你们吵架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冷暴力?

为什么你觉得自由比爱情重要,独立的空间神圣不可侵犯?

为什么有问题你喜欢第一时间自己解决,而不是向另一半求助?

为什么你内心总有冲动想翻看他/她的手机?

为了研究人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模式,心理学家们建立了许多模型和猜想,其中影响力弥久不衰的当属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也有人翻译成'依附理论',个人觉得'依恋'更确切些)。

很多人特别是那些经历过情路坎坷的朋友,可能对“依恋理论”有所耳闻。'依恋理论“的确可以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了解自己和爱人的行为模式。但同时大多数人也会陷入“自我诊断”的误区,后面我们会针对这一点专门展开。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提供更深入,更全面,更专业的解读。

内容简介:

  • 依恋理论的来龙去脉
  • 什么是依恋理论?
  • 鲍比 - 理论创立 - 婴儿研究
  • 玛丽·安斯沃思 - 重要发展 - 依恋模式个体差异
  • 成人依恋模式研究
  • 依恋模式四象限
  • 依恋理论的现状与局限性

01

依恋理论来龙去脉

  • 什么是依恋理论?

建立与他人的联接,是我们(人类)的本性。我们在遇到危险时,会本能的感到压力并寻求保护;我们感到安全时,会把精力放在寻求安全之外的领域,去探索去玩耍去发展。

依恋理论试图描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建立机制以及在压力下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大多是无意识的,一旦被触发,意识层面很难控制。如果你经历过几段失败的恋爱关系,依恋理论也许可以帮助你看清楚自己的恋爱行为模式,为什么你会被某些类型的人吸引,为什么同样的经历会一次又一次的发生......

依恋理论始于1950年代,它并不是从研究成年人恋爱关系开始的,而始于研究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模式。

  • 鲍比 - 理论创立 - 婴儿研究

依恋理论最初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1907-1990)提出的。鲍比是心理学界的大牛,也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者。IMD的小伙伴一定对“secure base” 记忆深刻,这个理论就来源于鲍比晚年。他师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他相信童年的经历对成人的行为方式有深刻的影响。

他试图了解经历与父母分离的婴儿所遭受的痛苦。鲍比指出,婴儿会竭尽全力(例如哭泣,疯狂搜寻),以防止与父母分离或重新找回父母。并且这种表达是多种哺乳动物所共有的,并推测这些行为是自然进化的。因为人类的婴儿像其他哺乳动物的婴儿一样,无法喂养或保护自己,所以他们依赖于“年长而聪明”成年人的照料和保护。

鲍比认为,能够通过依恋行为保持与依恋对象接近的婴儿更有可能存活。因此,他判断,婴儿的依恋行为,是通过自然选择逐渐“设计”的,以调节对依恋对象的接近度。

  • 玛丽·安斯沃思 - 重要发展 - 依恋行为的个体差异

鲍比是大脑,建立了依恋理论的框架和研究方向,同时也认识到婴儿依恋行为存在个体差异,但没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这时候,来了神助攻。他的同事玛丽·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1913年–1999年)开始系统地研究婴儿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纽带。

她随同丈夫一起来到乌拉圭,和她的学生们开创了一种研究婴儿与父母依恋模式的实验。他们将12个月大的婴儿及其父母带到实验室,有计划地将其分开并团聚,结果发现:

大多数孩子(约60%)当父母离开房间时,他们会感到沮丧,但是当父母返回时,他们会积极地寻找父母,并很容易被父母所安慰。表现出这种行为方式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安全型。

其他孩子(约20%或更少)最初会感到不适,并且在分离后变得极度痛苦。重要的是,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孩子很难得到安抚,并且经常表现出相互矛盾的行为,这表明他们希望得到安慰,但同时也希望“惩罚”父母离开。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焦虑型。

另外的孩子(约20%)似乎不会因分开而感到困扰。团圆后,他们会积极避免与父母接触,有时将注意力转移到在实验室地板上玩耍的物体上,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回避型。

有了实验数据支撑,依恋理论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心理学研究方向。

  • 成人依恋模式研究

直到198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才开始认真思考依恋模式对成年人的影响。哈桑(Hazan)和史瓦(Shaver)是最早在两性关系课题中探索鲍比思想的研究者。关于成人依恋最早的研究包括研究成人依恋中的个体差异,人们对自身的看法以及对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的记忆的联系。在研究成年人依恋模式时,学者需要解答下面几个问题:

我们在成年人中是否可以观察到与婴儿一样的依恋模式?

成年人的情感关系是否与婴儿/养育者有着同样的作用机制?

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依恋模式是否一成不变?

哈桑和史瓦推断,成年人之间情感的建立和行为模式,与婴儿和养育者观察到的机制相似,并指出两种类型的相似之处:

当对方都在彼此附近并且有所回应时,双方都感到安全

两者都保持密切,亲密的身体接触

当一方失联,双方都感到不安全

彼此分享新的发现

对彼此说傻话(baby talk)

他们还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衡量成年人之间的个体差异。要求研究对象阅读下面列出的三个段落,并指出哪个段落最能说明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方式:

我与他人相处有点不舒服;我发现很难完全信任他们,也很难让自己依靠他们。当有人离得太近时,我会感到紧张,而且通常,其他人希望我比自己感到更自在更亲密。

我发现与他人亲近相对容易,并且依靠他们并让他们依靠我很容易。我不用担心被抛弃或有人离我太近。

我发现其他人不愿意像我想要的那样亲近。我经常担心我的伴侣并不真正爱我或不想和我在一起。我想与我的伴侣保持非常亲密的关系,这有时会使人惊恐。

他们发现其类别分布与婴儿期相似。换句话说,约60%的成年人将自己归类为安全型,约20%的人称自己为回避型,约20%的人称自己为焦虑型。

02

依恋模式四象限

目前学界普遍接受的依恋理论是米库林色(Mikulincer) 和 史瓦(Shaver,2007)年提出的依恋模型。他们定义了两个维度, 可能被抛弃的焦虑感以及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感。两个维度从高到底组成了四个象限,分别是高焦虑-低回避,高焦虑-高回避,低焦虑-低回避,低焦虑-高回避。

首先要澄清的是,这个分类方式并不是让你对号入座,给自己贴上某个类型的标签。人的心理和行为非常复杂,无论什么模型都只能通过某几个维度,从普遍性的角度来解释某个问题。很多文章常常会简单粗暴地介绍四象限,然后让你测试自己属于哪个类型。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首先,这个模型是渐进连续的,而不是类别式的。换句话说,即便你和另外一个人都是“安全型”,这并不代表你们是一样的“类型”。一个人可能在安全型的边缘,在受到压力之后,他依然会表现出回避型,或者焦虑型的行为模式。类似的, 一个人也可能在焦虑/回避型的边缘,在稳定安全的关系中,他也可以表现出安全型的行为模式。

其次,并非所有的两性关系都建立在依恋行为的基础上。比如,当你感受到压力和危险时,你首选的安慰对象是其他人而非你的另一半,那么这套理论也不一定适合你。

学会利用它,而不要被它框住了。

下面介绍四种类型:

  • 安全型

安全型的人乐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乐于独处,有自信心。他们能够正确地处理生活的优先次序,划清界限。他们是最好的伴侣,家庭成员,和朋友。尽管他们遭受困难和压力,仍能继续前进,他们信任自己身边的人并且值得信赖,忠诚,乐于奉献。安全类型可以不费力的建立亲密关系。他们依靠他人,也是出色的照顾者。

根据研究,超过60%的人属于安全型。安全型人的特点。

我发现很容易在情感上与伴侣保持亲密关系。

当我向伴侣展示自己的感受时,我知道他们对我的感受也一样。

我知道我的伴侣在我需要他们时会在那里。

我不高兴时想和我的伴侣在一起。

我不担心我的伴侣离开我。

  • 焦虑型

焦虑型经常感到亚历山大,并担心自己和另一半的关系。他们需要伴侣不断地回应和关爱,很难独自一人生活。他们通常会屈服于不健康不对等的两性关系。他们很难信任他人,即便是身边亲密的人,同时他们过分依赖外界来满足他们情感需求和解决他们的问题。在压力下,他们可能过度情绪化,想孩子一样哭闹。统计学上,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焦虑。

根据研究,约20%的人属于焦虑型。焦虑型人的特点:

我的伴侣不愿在情感上达到我想要的程度。

当我告诉我的伴侣我的麻烦时,我觉得他们真的不在乎。

当我的伴侣让我失望时,我很难原谅他们。

我经常担心我的伴侣不爱我。

我担心我们的关系会结束。

  • 回避型

回避型极为独立,自己自足,通常在亲密关系中感到不自在。他们是逃避亲密关系的专家,可以找出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解释自己逃避的理由。如果你觉得新冠病毒下与人隔离的生活方式挺好,多半你有点小回避。

当人们试图靠近他们,他们会感到“拥挤”或“窒息”。当他们相信别人想控制他们,限制他们的自由时,他们往往会做出偏执的行为。开始每段关系之前,他们总有退出策略。同时,回避型在关系中通常避免承诺或有过多的亲密接触。

在调查中,回避型在自信方面得分最高,而在情感表达和热情方面得分最低。他们很少主动关心伴侣和朋友,即使在有需要时也往往不依赖他人。他们作为照顾者的得分比其他类型的得分低,这意味着在遭遇困难时,他们很难被依赖。

不幸的是,恋爱关系中的强者往往是那个不在乎的人。因此,回避型经常是两性关系中处于控制的一方,因为他们几乎总是愿意离开。这与焦虑型相反,他们往往属于被控制的一方。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回避。

根据研究,约20%的人属于回避型,回避型人的特点:

当我在伴侣身边时,我宁愿保持自己的状态。

我不跟我的伴侣谈论我的感受。

我不会给我的伴侣让我失望的机会。

如果我感到沮丧,我不想和我的伴侣在一起。

我不在乎我的伴侣是否离开了我。

  • 恐惧型

恐惧型人数比较少,他们同时拥有焦虑型和回避型的特点。恐惧型不仅害怕亲密和给予,而且不信任任何试图与他们亲近的人,会想办法折磨他们。他们渴望深刻的关系,由此通常会感到强烈的孤独感,但是这些压力和恐惧对他们潜在的关系造成破坏。

这种类型有一些会有边缘型人格障碍。他们想要爱。他们希望像任何人一样被理解,感到安全,与他人建立联系。但是,这个过程非常困难,与他人的感情发展可能会比积极情绪带有更多的消极情绪,包括焦虑,困惑,自我憎恨和怀疑。恐惧型的人常常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孤独或痛苦上,或者在虐恋中,也有部分人会通过酗酒或药物解压。

03

依恋理论的现状与局限性

当前针对依恋理论的研究仍然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其中重要的课题是,研究哪些确切的因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依恋模式,如何促进非安全型向安全型转变从而提高关系的幸福度。

依恋理论的一个局限性在于它相信在婴儿期形成的依恋模式会伴随着人的一生,而未能认识到社会阶层,性别,种族和文化对人格发展的深远影响。研究表明,社会和经济因素对个人发展具有很强的影响。

依恋模式可以被改变吗? 鲍比觉得依恋模式一旦形成便会伴随一生,它是在潜意识下被触发的。现代的心理学家们相信通过努力,依恋模式可以被改变。改变的第一步,是觉知。

目前比较权威的测试是基于2000年Waller和Brennann ECR的修订版,我已经翻译成中文,放在公众号的测一测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测试。

下次我们再深入讨论回避型和焦虑型这对欢喜冤家的相处之道。

不知不觉写了很多,在码字中我感到很快乐,也希望能得到读者的肯定。如果你看到这里,请给自己点个赞,在碎片化时代能静心看完一篇长文很棒。我相信这些心理学的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处理身边的关系。我也相信吸引力法则,也希望能把越来越多志同道合,关注个人成长的同仁们联接起来。

公众号:逸思者联盟

参考文献:

  1. J. A. Simpson & W. S. Rholes (Eds.), Attachment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pp. 25-45).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8.
  2. Attachment-Style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 and Reactions to Feedback from Romantic Partners: A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al Bases of Self-Esteem july 1998,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4(7):699-714
  3. https://www.psychotherapynetworker.org/blog/details/617/the-one-thing-thats-missing-from-attachment-theory
  4. Mikulincer M, & Shaver (2016),attachment in adulathood: structure,dynamics, and change (2nd ed.) New York,Guilford press
  5.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 226–244.
  6.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 226–244.
(0)

相关推荐

  • 人格起源:我为什么是这种人格型号?

    本文为我备课资料,也是未来九型高级班教材内容之一. "一个儿童如何认知.如何面对世界以及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 将深刻地影响儿童的发展."--佛洛依德 每次九型课都会有学员 ...

  • 恋爱中的你,属于什么类型?

    Hello 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相遇 真幸运 明天心理 壹 大学生恋爱现状 有人说,在大学里没有谈过一段轰轰烈烈的恋爱,不算经历过大学时光.尽管学生时期的恋爱是单纯的.热烈的.铭心的,但是却也充满了争 ...

  • ​你是回避型依恋吗?| 人格特质

    发布时间:2021-08-10 首先来个小测试吧!以下的描述,有多少符合你在恋爱或婚姻中的状态呢? 我分手后心情很快就平静下来,很惊讶自己能够这么快忘记一个人. 看到伴侣伤心的时候,我很难给他情感上的 ...

  • 亲密关系中的依恋模式

    在日常的工作室心理咨询个案中,因婚恋情感问题前来咨询的来访者几乎占了整个咨询来访者的60%左右,可见,情感这个东西在我们日常的柴米油盐的生活中经常被忽略了,为了生计,为了工作,为了生活,往往忽视了个人 ...

  • 龙门阵 | 我们的依恋感从何而来

    当鲍尔比第一个从婴儿发育过程中提出依恋理论后,这一理论也被用于成年人之间的恋爱关系中. 依恋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的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 他的研究主 ...

  • 第三十二讲:孩子的求爱本能与家庭教育

    孩子的求爱本能与家庭教育 时间:2021年5月7日 参与者: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学生家长 地点: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公众号 主题:孩子求爱的本能与家庭教育 主讲:刘良华   各 ...

  • ​测测自己的姻缘喜欢哪种类型

    测测自己的姻缘喜欢哪种类型 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爱情,我们都在追求着一份安全感,这个看似无形的东西,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是一种心理感觉,能让人放心舒心,可以依靠,每天看报纸或新闻时,你最感兴 ...

  • 看臀型也能测健康!这3种类型要当心,可能是脾肾出了问题

    生活中,你关注过自己的臀型吗?你知道它和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哪些关系吗?中医常讲,从一个人的精气神可看出他的健康状况,甚至能预测出是不是长寿体质,其实就是以形望气的办法. 形指的就是外在形体,而气则是身体 ...

  • 测一测,你属于哪种思维类型的人?

    人的思维可分成两类,直觉和理性.每个人都拥有这两种思维,只是侧重不同,且差别极大.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决策质量的巨大差异. 耶鲁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沙恩·弗雷德里克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用以判断一个人的思 ...

  • 测自己的婚姻他是属于哪种类型

    测自己的婚姻他是属于哪种类型 它是这条专归属于女生的情感测试,你了解自身专享的风采吗?不清楚得话,那麼你要必须要做下列的风采检测. 1.你觉得哪这种笑容最得当呢? 内眼角含笑 → B 嘴巴轻扬 →E ...

  • 测一测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想帮助孩子先帮助自己

    没有哪个父母不为了孩子而竭尽全力, 但最美好的愿望却不一定给孩子带来最好的结果. 测一测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 让我们来先做一个测试题自我判断一下我们到底属于什么类型吧. 请根据问题选择你的答案: Q: ...

  • 选套衣服,测你和哪种类型的男生是天生一对

    ▲ 再见烂桃花,你好桃桃喜 ▼ 神准心测 幸福是什么?有人说是两个人在一起一日三餐,有人说是不管回家多晚都有人等待,还有人说是喜欢的人刚好也喜欢自己...... 你看吧,幸福好像总和另一个人有关. 而 ...

  • 脾虚分为阴虚和阳虚,自测一下,你属于哪种?对照症状,及时调理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感到身体无力,食欲不振,出现便秘等症状时,经过医生诊治,可能会听到脾虚这样的结果.但是你知道吗?脾虚也分两种,一种是脾阴虚,另外一种也是脾阳虚.类型不同,诱因不同,治疗手段也有差异 ...

  • 一张图告诉你九大体质自测表,你属于哪种?...

    一张图告诉你九大体质自测表,你属于哪种?

  • 看图测眼睛状况!这几种表现,提示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在加重

    看眼识病 身体中有一个重要部位,是疾病的"观察哨",可以提示我们是不是有糖尿病.脑卒中.高血压等问题,以及慢病发展的程度! 人体疾病"观察哨"就是我们的眼睛,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