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小篇 | 秤称萝卜秤称姜
俗语小篇 | 秤称萝卜秤称姜
秋冬时节,萝卜是皖北人家的大众菜食。生吃,凉拌,炖肉,或者在锅里简单炒一炒,都好吃,而且开胃。哪怕上档次的一桌酒席,上一盘凉拌萝卜丝,或者干脆就是一切四瓣的萝卜块,都不显掉价,甚至受到一圈子食客的欢迎。你一块,我一块,转个眼,光盘了。
生姜呢,尽管用量上小众了些,却也是是普通人家一年到头都不能少的佐料。做菜,放些姜丝姜末,味道瞬间就上来了,还暖胃。
秤称萝卜秤称姜。这话中,还有个关键词:秤。旧时,皖北人用的多是老式杆秤。有秤砣、秤杆、秤钩,以及手拉着的秤系的那种,秤杆上有两排小星,分别用来称量重物和轻物。
关于杆秤,皖北老辈人还常说一句话:“出门不忘带秤杆子”,提醒自己,也提示别人。不是说皖北人都要把杆秤随身带,而是他们把雨伞比作秤杆子了。其中的由来,可能是秤杆子形似伞把子的缘故。看似简单的话,蕴含着朴素的智慧:做事情、拿主意之前,都要谋划周全,把可能出现的状况都考虑进去才好。不然,就像出门遇上下雨天,手里没有一把雨伞,要湿身的。
过去皖北乡间的集市上,少有大宗货物的交易,一般都不过是萝卜白菜,这些土产的小买卖。本小,利微。有那常年占集头的小商小贩,靠的就是“玩秤头子”。咋个玩法呢?在秤上做文章。改小,一斤的东西,一称量,只有八两;或者改大,一斤就成了一斤多。这个多了或少了的零头,就是“虚头”。所谓“奸商”,赚的可不就是个“虚头”嘛。长年累月下来,这“虚头”也不是个小数目。
小商贩“玩秤头子”,总归不光彩,人家也看不起他的为人。而且皖北人还有一个办法,能治得住“玩秤头子”的人。那就是“秤称萝卜秤称姜”:用同一杆秤,既称萝卜又称姜;买是那杆秤,卖也是那杆秤。这样,不论那秤大还是秤小,双方的“虚头”都归零了,既公平又合理,都能接受。
皖北大地,民风淳朴。“秤称萝卜秤称姜”,该是淳朴的源头之一。皖北人就常用这个朴实的法子,消解人们之间的“疙瘩”,弥合各式各样的矛盾。原本“脸红脖子粗”的争执,一经“秤称萝卜秤称姜”调合,很快就握手言欢了。
纷繁的社会生活,常出现这样那样的纠纷。很多纠纷,都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立场相异而产生。角度不同,导致标准各异。于是,各说各话,互不相让,貌似都有道理。但因为标准不统一,很多事情都翘着腿,一直僵持着,处于悬空状态。怎么解决呢?在我看来,借鉴一下皖北人“秤称萝卜秤称姜”的智慧,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把方方面面“虚头”性质的诉求都归零。如此,社会运行的平稳,社会生活的温馨,自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