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战争油画作品体现人性之美,西洋画表现直接,中国画比较含蓄
导语:近段时间,文艺界掀起了关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问题的讨论,特别是某些作家闭门写日记、靠听说写批判社会的文章;以及某教授在美国获文学奖一脸喜极而泣的感言,遭到了网友们的责斥。但是一些所谓的作家、艺术家们为了给他们洗地,大谈特谈任何社会都需要有批判精神,没有批判就揭露不了人性。高谈阔论地谈目的是反对战争表现人性之美,听上去感觉很高大上的样子,一时间让非专业网友们真以为他们这些人这么有“人性”“高尚”“有思想”。
“世间有爱”就是最高格调的“人性”,这话没得否认。但以爱的名义,却做着伤害很多人的感情,还一副义正言辞的姿态说这是反对战争,那就是赤裸裸的伪善,比直截了当支持侵略更加可耻。因为伤害了别人还不承认,其人品低劣到已玷污了人性之美,这种人是不配谈人性的。
世界上不管是艺术家还是作家,曾有无数人创作过文艺作品颂扬人性之美。不管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还是后来兴起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立体主义,一些反对战争的油画作品彰显出来的人性之美,震撼了世人,也净化着人的心灵,鼓舞着爱好和平的人们。
这些作品是反对战争,真正意义上表达了对人性的尊重,赞美人性、讴歌和平,无不流露出艺术家对战争给人类带来苦难的憎恶和思考。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幅反对战争的著名油画,了解伟大的艺术家们是如何使用画笔反对战争、抵抗侵略者的。
毕加索 《格尔尼卡》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是一位立体主义绘画大师,他的代表作是《格尔尼卡》。这幅巨型油画反映的是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助纣为虐杀害西班牙人民的暴行。毕加索以立体主义的绘画手法对战争的恐怖与德国法西斯的暴行进行了深刻揭露。
画面采用黑白灰三色,借以突出战争的恐怖气氛。在画面上,中央是一匹被由上而下的矛刺死了的马,左边一个妇女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而另一个妇女则冲向画面中心,右边是一个母亲与她死了的孩子。一名战士倒在地上,一只手握的剑旁有一朵盛开的花。在画面上还有牛和马头,并且有一只手握着一盏灯照着这个世界。在这些形象的上面,有一个闪亮的夜明眼,瞳孔是灯泡,放着光芒。整幅油画突出表现了作者对法西斯的憎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欧仁·德拉克罗瓦《希阿岛的屠杀》
从《希阿岛的屠杀》认识浪漫主义绘画。浪漫主义是人类绘画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创作流派。
19 世纪初,浪漫主义绘画在古典主义一统天下的环境中诞生,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它的出世,是对古典学院派和资产阶级扼杀人性的反抗和挣扎,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进步阶层要求恢复人性、争取平等自由和博爱的愿望与要求。
浪漫主义的艺术家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是敢于面对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猛士。当然,就艺术本身而言,浪漫主义在许多地方还带有古典主义的影子,但它巧妙地将古典主义中极具特色的东西,融汇到了自己的艺术当中,形成了浪漫主义的特有风格,推动了世界艺术的发展。
《希阿岛的屠杀》是德拉克洛瓦于1824 年创作的,作品表现了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残酷统治的正义斗争。画面呈现了土耳其入侵者掳掠和屠杀希腊人的惨状。画中,德拉克洛瓦对于侵略者的无比愤慨和对于希腊被害人民的同情和挚爱,完全倾注于充满激情的笔触和热情奔放的色彩之中。
这种刽子手的杀戮同被害者的反抗之间扣人心弦的场景以及浩荡清新的构图与色彩,在古典主义看来是大逆不道,这件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大胆地破坏了古典绘画的传统。
曾经支持过他的学院派画家格罗看到这幅画后,倒吸一口凉气喊道:“这不是对希阿岛的屠杀,而是对绘画的屠杀啊!”德拉克洛瓦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色彩与构图的力度上,用豪放的大笔触,通过明暗对比与人物的姿态变化,处理成近景与远景两个层次达到了极好的效果。
戈雅 《法国士兵枪杀西班牙起义者》
侵略仇恨很难忘记,从油画戈雅《法国士兵枪杀西班牙起义者》创作手法浅析艺术家的表达意图。
戈雅是西班牙油画家和版画家,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美术的先驱。戈雅的前期作品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描绘人民生活场景和人们形象。
1808年拿破仑命令穆拉率领法国军队侵入西班牙,西班牙国王昏庸无能,拱手让出城池。但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人民大众不屈服法国军队的淫威,他们拿起武器,四处打击法国侵略者。
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动给戈雅以巨大鼓舞。他拿起画笔,热情歌颂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愤怒控诉侵略者的残酷暴行,无情地抨击西班牙王室叛国投敌的可耻行径。5 月2日,马德里人民发动武装起义,反击法国侵略军。但由于力量相差太大,起义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便被法军扑灭。法国侵略者残忍地对参加起义的群众进行屠杀,马德里血流成河。
戈雅亲眼目睹了法军残杀群众的暴行,他抑制不住满腔悲愤,创作了《法国士兵枪杀西班牙起义者》这幅现实主义优秀油画。画家选择了革命战士被屠杀的情景,真实描绘出了革命战士被杀害时所表现出来的悲壮激昂的英雄气概,颂扬了他们为了国家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画面上,提灯在深夜自上而下照着,光与影对比强烈,给人一种紧张 悲壮的感觉。刽子手们背向着正面,他们歪着头、曲着腰,行列散乱,表现了在革命战士面前的空虚和恐慌。
李桦 版画《怒吼吧,中国》
李桦的浪漫主义版画《怒吼吧,中国》这幅包孕着中华民族之魂的力作,概括了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迫下挣扎、觉醒并起而反抗的精神力量:被缚的巨人,铁骨铮铮,正欲拿起匕首,斩断绳索;他大声怒吼,要挣脱束缚,站立起来,投入战斗。这幅小小的木刻有似战鼓,唤起了千百万劳苦大众,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李桦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悲鸿 中国画 《愚公移山》
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这时徐悲鸿正在印度访问,在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引荐下,徐悲鸿拜访了印度圣雄甘地,并在印度的圣蒂尼克坦和加尔各答先后举办画展。画展由泰戈尔撰写序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4月,徐悲鸿喜闻国内传来鄂北大捷,非常高兴,他感到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此,他以中国传统故事“愚公移山”为素材,重新创作了一件作品,以表达他此时所想,就是这幅《愚公移山》。从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就可以明确看出徐悲鸿创作此作品的用意了。
不管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立体主义绘画,艺术家们在表现反对战争题材的作品时,无不是表现侵略者可憎的面目,以此体现人性之美,从来没有人以伤害自己民族感情去彰显正义,体现战争带来的苦难,若是有人以描述“残暴的侵略者给了幸存者一颗糖,幸存者感恩戴德一辈子。”为题材,来证明自己心中的“博爱”,此人要不是无知,就是品行极度低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