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荆州之战”,孙权集团如何利用关羽的失误,一步步逼死他的

“荆州之战”是刘备集团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孙权背盟偷袭关羽,刘备集团失去南郡,“隆中对”宣告破产;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当然或许也有重新夺回南郡的考量,发动对江东的战争。结果在猇亭和夷道遭遇惨败,大批将领和士兵战死或投降,同时蜀汉内部的矛盾也暴露出来。总而言之,蜀汉的国力一落千丈,其源头就在于“荆州之战”。而“荆州之战”的失败中,关羽应当负有一定的责任,并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战前背景

刘备集团的战略规划“隆中对”中有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那就是“跨有荆、益”和结好孙权。这是完全站在刘备的立场上考虑的,而忽略了孙权的利益。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荆州和扬州都依靠长江。荆州的水军顺流直下,对扬州的威胁很大。无论荆州掌握在曹操手里,还是刘备手里,孙权都一百个不放心。刘备掌握荆州,可能会忠实地履行“隆中对”,北上攻打宛城、洛阳,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对东吴发动战争,采用“先弱后强”的战略。所以“隆中对”中这两点共存的设想,是有点不现实的。

另外刘备和孙权两家的联盟并不那么牢固。在荆州的归属问题上,已经发生过一次冲突。在“赤壁之战”后,刘、曹、孙对荆州进行瓜分。周瑜从曹仁手中啃下南郡,刘备转战零陵、武陵、长沙、桂阳四郡,获得一块根据地。但是一个很尴尬的情况出现了。南郡将曹操和刘备的根据地分割开来,等于孙权独自面对曹操的压力;同时刘备也有可能进攻南郡,来获取北上或西进的突破口。这种形势下,孙权只好忍痛割爱,将南郡借给刘备,共同抵抗曹操。

但实际上刘备也不是真心与孙权联盟。他占据南郡后,就截断孙权西进的道路,自己入蜀消灭刘璋,获得西川这一块大好之地。刘备的做法很不地道,南郡是孙权借出去的,你刘备义正言辞地阻拦孙权打西川,自己跑进去摘了果子。孙权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向刘备讨要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讲道理,孙权这个要求是有一定合理性的,首先南郡的战略价值非常高,其次按《三国志·吴书》中的一些记载,江东在“荆南四郡”也进行过一些军政活动,说明“荆南四郡”的具体归属问题是很复杂的,孙、刘双方或许都插手在里面,势力交错差互。

孙权的要求合理,但不现实。将一大块荆州拱手让给孙权,刘备手下的荆州官僚集团会怎么想。再说军阀哪有嫌地盘多的。刘备当然拒绝了这个要求。孙权一怒之下,派吕蒙夺取三郡。刘备带兵回荆州,是打算跟孙权掰掰腕子的。但西北方曹操进军汉中,刘备为了益州的安危,只好与孙权讲和,双方以湘水划分,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里外里刘备吐出两个郡给孙权。

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吕蒙接替了他的位置。江东对刘备集团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鲁肃是一个相对强硬的鸽派。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就不用多说了。在刘备入蜀的时候,关羽和鲁肃在边界问题上就常有摩擦,鲁肃的做法是“以欢好抚之”。吕蒙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鹰牌,当然这是对刘备而言的。吕蒙明白地告诉孙权,关羽军团对江东威胁太大,理应除掉关羽,全据长江上游,保护江东无虞。孙权从计。江东集团对刘备集团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

另外关于关羽拒绝孙权姻亲,辱骂使者一事,小编以为并非荆、吴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但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促进作用,毕竟一个轻视自己的人在江东上游,更加重孙权的担忧。

战争过程

前期

虽然刘备和孙权已经貌合神离,但实际上还是盟友。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呼应刘备的“汉中之战”,分担刘备的压力,帮助刘备在汉中站稳脚跟,另一部分原因也可能是与江东的一次协同作战。当时孙权正打合肥呢。关羽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发兵攻打襄阳、樊城,进一步完成“跨有荆、益”的前提条件。

关羽率兵北上,留一部分兵力在公安和江陵,自然是为了防备江东的偷袭。吕蒙装病回建业,麻痹关羽的戒心。陆逊接替吕蒙的工作,向关羽示弱。关羽果然中计,抽调一部分兵力赶赴樊城前线,导致南郡相对空虚。

不得不说,关羽前期的战绩简直辉煌。关羽围攻樊城、襄阳。于禁率七军救援曹仁,驻扎在樊城以北。结果天降大雨,汉水暴涨,关羽利用天时地利,擒获于禁,斩杀庞德,俘虏三万人。此时樊城守军只有几千人,粮食也即将告罄,可以说岌岌可危。随着关羽在正面战场的胜利,曹魏内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梁、郏、陆浑一带的豪强叛魏呼应关羽。关羽一时“威震华夏”,曹操甚至想迁都到河北邺城,躲避关羽的兵锋。

这三万俘虏当然不能直接用,关羽将他们送回江陵。三万人就是三万张口,关羽于是“擅取湘关米”。关于这一点,其实有很大争议性,关羽怎么取的米,怎么个“擅”法,并不清楚。但这并不妨碍“擅取湘关米”成为孙权发动战争的一个摆在台面上的借口。

中期

曹魏方面:曹操为了对付关羽,不仅出动了于禁,还有西线的徐晃。徐晃到来后,假装要截断关羽后路,把关羽从偃城逼走,自己占据偃城。徐晃的援军赶到,曹操又把和孙权之间那点小九九投送到樊城和关羽军营,曹仁部士气大振,关羽还在怀疑孙权背盟的真实性,没有及时回撤。

曹操继续给徐晃派兵。徐晃随后主动对关羽发动进攻。关羽有两个军营,一个在围头,一个在四冢。徐晃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佯攻围头,实攻四冢。四冢马上就要被攻破,关羽率领五千人攻打徐晃,但是被击退,返回大营。这个时候徐晃衔尾追杀,一起进入关羽大营。不得不说徐晃的军事能力和魄力都非常强,借助关羽撤退的机会撕开一道口子,避免直接攻打牢固的防御工事,从内部进行破坏。经此一役,关羽败退,樊城得救。但是汉水还掌握在关羽的手里,襄阳依然处于关羽的包围圈,而且难以渡水救援。

东吴方面:既然是背盟偷袭,就要做到足够隐蔽,吕蒙作为前锋,把将士们都打扮成商贾和白丁,蒙蔽、消灭关羽安置在江边的哨兵,顺利地来到公安。

吕蒙兵临城下,公安守将傅士仁投降。吕蒙军带着傅士仁来到江陵,示意江陵守将、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已经告破,糜芳本就与关羽不合,也很光棍地投降了。江陵、公安相继投降,吕蒙占据南郡。

吕蒙在南郡稳定、收拢人心。关羽和荆州将士的家属被妥善安置,命令军队不得干扰百姓。吕蒙有一个老乡,拿了百姓一个斗笠,吕蒙垂泪将他处死。于是军纪肃然。光是这样还不够,吕蒙经常对南郡的孤寡老人嘘寒问暖,搞医保和低保,简直是“感动荆州十大人物”。吕蒙的一系列举措,不仅稳固局势,还为关羽的迅速覆灭埋下伏笔。

后期

南郡被攻破的消息从后方传来,关羽终于相信孙权背盟。他的第一选择并不是从“东三郡”撤退到汉中,而是直接南下,想把南郡重新夺回来。在南下的道路上,关羽还派人与吕蒙联系,打探情况。吕蒙带着使者满世界溜达,挨家挨户看南郡人民的生活状况。有的人还写了家书。关羽的士兵大都是荆州,在得知吕蒙军秋毫无犯,甚至对自己的家人比之前还有好,自然没有了为关羽卖命的心气。

陆逊率军继续西进,占领宜都、秭归,守住峡口,完成对长江的封锁。关羽无法入蜀,只能北上向“东三郡”方向撤退。但孙权早派出朱然、潘璋截杀关羽。最后关羽兵败身死,荆州三郡归入江东版图。虽然后来也有反叛的情况,但并没有扭转定局。

胜负因素

关羽是刘备集团的名将,也打出了“威震华夏”的辉煌战绩。但对于“荆州之战”的失利,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小编以为,关羽的覆亡主要有三点失误。

一、关羽北伐的时机问题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在“汉中之战”,以及孟达、刘封取得“东三郡”之后。刘备虽然在“汉中之战”中战胜曹操,但本身也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在关羽北伐时,实在无法在西线主动进攻,牵扯曹操的兵力;“东三郡”是对襄阳、樊城的另一个发力点,但这个时候孟达和刘封刚刚得到“东三郡”,民心不附,还需要兵力压制当地的豪强,无法分兵支援关羽。所以在“襄樊之战”中,关羽是一支孤军。

二、关羽对荆、吴关系的判断问题

关羽和鲁肃之前就发生或多次小摩擦,后来吕蒙更是夺取三郡。虽然两家签订“湘水之盟”,没有演变成大规模的冲突,但联盟存在的问题已经暴露出来。这种情况之下,关羽贸然北伐不说,还敢抽调南郡的兵力;在得知孙权背盟的时候,还犹豫不决。足以关羽严重低估了孙权对荆州的野心,高估了孙权的节操。

三、关羽撤退路线问题

在南郡丢失以后,关羽南下重新夺回南郡其实已经很有难度了。这个时候汉水的控制权还掌握在关羽的手里,如果此时关羽及时从“东三郡”撤退,不仅不会掉进江东的口袋里,还能保存一部分兵力。但是关羽没有选择这种撤退路线,而是直接来到江陵附近。此时长江被江东封锁,由于吕蒙的治政,关羽军团兵无战心,后路也被潘璋、朱然截断。关羽再想往“东三郡”方向撤,已经来不及了。

小结

“荆州之战”是一次规模和影响都非常大的战役。小编以为还要超过“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毕竟“夷陵之战”是“荆州之战”的余波。小编作为蜀粉,每次看“荆州之战”的时候未尝不扼腕叹息。但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他偷袭荆州是正确的战略,是对江东集团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而吕蒙作为这次军事行动的主将,从“白衣渡江”,到劝降傅士仁、糜芳,再到树立恩德,每一个环节都做得非常漂亮,堪称三国战史上一个极具观赏性的战例。

参考文献:《三国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