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耳朵长小孔是“有福气”的表现?老话不靠谱,别把疾病当成福

有的宝宝在出生后,身体上会出现一些与人不同的特征,比如:在耳朵边长了一个小孔,对此,很多父母觉得特别高兴。
因为听老年人说这种小孔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聪明孔”,也叫“富贵孔”,表明孩子不仅天资聪明,将来还会发达高升,前途不可估量。然而,这个小孔的到来却并不是一个好兆头。
张洋的孩子就深受这个小孔的折磨,孩子出生时,她看到宝宝耳朵上有一个很小的孔,不过要仔细看才会发现。
当时她就感觉很奇怪,家里的老人很神秘地说:“不要紧张,这是一个好事,说明孩子将来有福气!”
听了老人的解释,张洋虽然半信半疑,但看孩子也没有明显的不适,也不再纠结这个小孔。
孩子慢慢地长大后,张洋发现小孔开始化脓,经常分泌出一些液体。
虽然在使用抗生素的药物治疗后,小孔的炎症得到控制,病情有明显的好转,但症状时好时坏,一直没有根治,还经常性地复发,让她的内心落下一块心病。
最近,孩子的炎症再度复发,抗生素不再起作用,小孔周边的皮肤也已经溃破,不得已只好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结果诊断为:耳前瘘管继发性感染,属于先天性疾病,不得不进行手术治疗。
那么,这个小孔是一个什么东西呢?
这个小孔不是福气的象征,而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医学上称为耳前瘘管,是由外耳畸形而引起的疾病。
此病最早由医生Heusinger于1864年发现,既会发于单耳,也会双耳发病,在我国的儿童中,发病率高达1.2%。
此病的形成可溯及到胚胎时期,由第一鳃弓与第二鳃弓形成的耳廓,如果在发育期存在异常,相应的区域就会发生异常或者缺失。一旦第一鳃弓出现封闭不全的问题,或者结节融合不良,就会变成瘘管。
先天性的耳前瘘管既可能是散发病例,也可能来源于家庭遗传。
在后者中,患者双耳发病的机率达到25-50%,如果父亲患有本病,直系亲属患病的风险可高达35.7倍,对于母亲来说,后代患病的风险则为7倍。
另一个现象是,有的患者终生不会出现发病症状,且占患者总数的一半。
在临床上发病的患者,主要分为感染型、单纯型和分泌型三种。
其中,分泌型的瘘管内堆积着皮脂腺分泌物,影响到外口区域,会让患者引起局部瘙痒,或者皮肤隆起。一旦导致感染,耳廓周边软组织会发生肿胀和溃破,病情将加剧发展,甚至难以痊愈。
如果患有这种病,应该怎样进行治疗呢?
此病一旦发生过感染,今后更会反复发作,且感染次数越多,发病率越为频繁,严重的还会久治不愈。因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做手术,除此别无它法。
医院在临床上,一般会根据瘘口的位置,而采用不同的方法:
  • 对耳轮脚前型的患者,用区域切除的办法治疗;

  • 对耳轮脚型患者,则在耳轮脚施行梭形切口予以治疗;

  • 对外耳道型患者,可在耳前切迹作一切口治疗。

在手术治疗上,切除单纯的瘘管,因切除的组织不多,术中创伤面积不大,优势非常明显,但其缺点是有些细小的分支容易被忽略,因而会导致疾病复发。
与此不同的是,切除耳前组织会扩大手术的区域,涉及到耳轮软骨及软骨膜等。虽然能干净、彻底地清除发生炎症的组织,以及感染后遗留的瘢痕组织,但手术中造成的创伤面大。因此,究竟需要采用哪种办法,还得根据病情再定。
患有这种疾病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什么呢?
注意局部卫生
对于患有这种先天性疾病的孩子来说,局部卫生相当重要。平时不能经常对瘘口进行挤压,以避免出现感染的情况,在洗脸时动作要轻柔,尽量不要触碰到瘘口,洗后可用棉签擦干皮肤周边的水分,以保持伤口的干燥。
情况严重要及时就医
如果发现瘘口有分泌物,或者出现轻微的感染,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请医生尽快控制局面。
发生大面积红肿时,是可能出现脓肿的预兆,医生会进行排脓处理,患者在此后还要定时换药,才能让伤口尽快地长好。
由“福气”变成一场恶梦,说明有的老话不可信,没有丝毫的科学依据。
如果发现自己孩子的耳朵上长有小孔,父母一定要引起重视,早发现早治疗,把孩子的痛苦降到最小。
不幸患有这种疾病,特别要重视预防感染,一旦情况严重,必须果断地采用手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