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之825:如何理解父母对子女的依赖和分离焦虑,才能避免互害模式。/儿童孤独症

                              对症治疗
不能改变孤独症的病程和结局,但可以控制行为紊乱和言语障碍,为行为矫治和教育训练实施,起到保证作用。
对严重行为紊乱,刻板行为、模仿言语、情绪不稳定和尖叫等患儿,可使用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奋乃静、氯丙嗪和利培酮等。
对严重攻击性行为、冲动、活动量较多和自伤行为的患儿,可使用卡马西平、纳曲酮等药物。前者对伴有癫痫发作的患儿效果更好。
对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活动一刻不停的患儿,可试用哌醋甲酯和苯异妥因等中枢神经兴奋药。
                 今日精选案例分析
全球确诊病例累计13733万余例,死亡
295.5万余例。境外输入5443例。
子女长大成人,完成与父母的分离,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是成熟的标志。
父母完成与子女的分离,处理好自己对子女的依赖和分离焦虑,才会有自己幸福的未来。
孩子上幼儿园时,首次与父母及家人分开,多数孩子难以适应,进而产生分离焦虑症状,如无休止的哭闹、发热、胃肠不适疼痛,感冒等身心反应。
要避免这种分离焦虑,可提前带孩子熟悉幼儿园环境,与老师和小朋友行适当的互动等,大部分孩子会很快适应,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幼儿由于对父母的强烈依附关系,绝大多数家长都能够狠下心,帮助孩子战胜这种分离焦虑。
肖女士的姑娘上大学时,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背井离乡独自生活。女儿从前在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以,她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担忧害怕。
担心孩子水土不服,担心孩子的人际问题,担心孩子的衣服清洗问题,担心孩子会因为想家难过。她每天时不时地打电话,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对孩子的学业和感情问题更是关心有加。
令王女士感到意外和失落的是,虽然他热情有余,关怀体贴,但女儿并不是王女士想象的那样,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能力难予解决。
更过分的是,有时女儿几个星期连个电话也没有,这令女刘女士很失望、很空虚。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内心纠结,王女士认识到,原来女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完全出乎自己意料,根本不需要自己过分的关注和叮咛。
以前自己包办了女儿的一切,也明白了自己的生活都是围着女儿转,不知不觉中对女儿的存在,产生了深深的依赖。
当子女要远离自己时,父母就会产生强烈的分离焦虑,表现为对孩子一如既往的关注和担心。
如果父母无法从容面对,子女的成长和分离,始终难以释怀,就会有被遗弃的感觉,就会感到不适,甚至痛苦。而这正是所有父母必须承受的分离之痛。
孩子终究会长大成人,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独自面对工作、生活和情感,开辟自己的新天地。
只有尽快摆脱对子女的依赖之苦,摆脱分离之痛,才能使自己和子女都得到成长和成熟,妥善处理和解决各自遇到的问题。
有些父母在孩子上大学时,希望在本地求学,分配工作要尽量离家近些,以便相互照顾。
有些父母要求已婚子女,一直与自己住在一起,包办孩子的衣食住行,这样很容易养育出巨婴。使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婚恋家庭等面临许多问题,难以独自解决。
父母对子女的婚恋和家庭过分介入,会无端增加许多矛盾和纠纷,更会引起婆媳和翁婿难以调和的矛盾,从而引起夫妻感情不和,甚至导致婚姻破裂。
父母对子女的依赖,表现为没有将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没有把握好自己和子女之间的界限,过分干预和决定子女的工作和家庭事务。
这样会导致子女缺乏选择的能力,妈宝男、扶弟魔等人格特征,本质上也是父母对子女的过分依赖。
有些家庭亲子关系是核心,重视亲子关系,轻看夫妻关系,很容易将所有的关注、时间和情感花费在孩子身上,而忽视配偶的各种需求,导致婚姻问题,甚至感情破裂。
孩子小时候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当孩子长大成人,真要离开父母远走他乡时,父母由于长期形成的生活模式,已经适应了对子女的依赖和共生模式。
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子女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婚恋家庭。
父母与子女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子女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父母对子女的依赖逐渐增多。
最终子女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父母则需要完全依赖子女,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这种此消彼长的依赖关系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
父母对子女的依赖和分离焦虑,是父母对逐渐失去子女的掌控感的正常情绪反应。
作为父母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作为子女,更要理解父母的这种依赖和焦虑情绪。只有相互理解和有效应对,才能避免进入互害模式,达到共赢的境界。
首席心理专家,北大医学部在职研究生,高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心理治疗师,资深主治医师,长期从事医学病理心理学专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