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中的“糖分”的地理故事
葡萄酒的品种很多,因葡萄的栽培、葡萄酒生产工艺条件的不同,产品风格各不相同。
按照我国最新的葡萄酒标准GB15037-2006规定,葡萄酒是以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全部或部分发酵酿制而成的,酒精度不低于7.0%的酒精饮品。
1. 酵母自然停止发酵
酒精发酵(图片来源:domaine-prieure-roch.com)
在酒精发酵的过程中,当糖分含量过高或酒精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酵母菌就会很难存活,发酵活动变缓直至停止,酒液中就很有可能留下未被发酵的糖分。例如大名鼎鼎的苏玳(Sauternes)贵腐甜白,其酿酒葡萄在贵腐菌(Noble Rot)的作用下,糖分和风味物质得到高度浓缩,在酒精发酵完成后,酒液中还残留大量糖分,贵腐酒甜美甘醇的口感便是由此而来。同时,葡萄酒中的残糖还可能来源于极少量无法被酵母转化的糖分,如戊糖(Pentose),这也是一些干型葡萄酒会含有极少量残糖的原因。
2. 人工中断发酵进程
波特酒(图片来源:www.taylor.pt)
为了酿造出特定风格的葡萄酒,一些酿酒师也会选择人工中断酒精发酵进程,从而使成酒保留了一定的残糖。人工中断发酵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向正在发酵的酒液中加入白兰地(Brandy)等烈酒进行加强,杀死酵母菌,从而酿造出酒精度较高的加强酒,如波特酒(Port);另外一种方法是对发酵中的酒液进行降温处理或是注入二氧化碳,以抑制酵母活性,然后将酵母从酒液中过滤出去,达到中断发酵的目的,使用这种方法酿制出来的葡萄酒一般酒精度较低,如意大利的阿斯蒂(Asti)起泡酒。
3. 加糖(Chaptalization)
除上述两种方式外,葡萄酒中的糖分还可能源于人工添加。以酿造香槟(Champagne)为例,在完成基酒发酵、瓶中二次发酵以及吐泥等步骤后,酿酒师会向酒液中添加一种葡萄酒和糖分的混合液,之后再用软木塞和铁丝网封瓶。混合液中的糖分含量决定了香槟的最终含糖量,进而决定了香槟的类型,天然极干型(Brut Nature)香槟在这一阶段不添加糖分。
香槟 (图片来源:www.champagne-bdr.com)
事实上,加糖是一种很古老的葡萄酒酿造技术,在一些较为凉爽的产区或年份,酿酒师也会在酒精发酵之前加糖,以提高成酒的酒精度。但现在很多国家都不允许使用这一技术,如阿根廷、澳大利亚、葡萄牙和意大利等。而法国、德国、加拿大和美国等部分允许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和产区,也对加糖的剂量控制得非常严格。
“干红”可能是我们平时最常见到的葡萄酒类型了。事实上,“干红”的“干”是从英文单词“Dry”翻译而来的,而在英文当中,“Dry”一词除了有“干燥”之意外,还有“不含糖”的意思。也就是说,“干红葡萄酒”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不含糖的红葡萄酒”,只不过在当初翻译的时候,人们将“Dry”直译成了“干”,也一直沿用至今。
人们根据酒液中的残糖量将静止葡萄酒分成了四个类别:干型(Dry)、半干型(Medium Dry)、半甜型(Medium Sweet)和甜型(Sweet)。
静止葡萄酒根据含糖量的分类
起泡葡萄酒根据含糖量的分类
不少人会将葡萄酒的品质与糖分含量的高低联系起来。但事实上,糖分含量的高低只是酿酒师和产区酿酒风格的一种选择,并不能代表葡萄酒的品质。
且白葡萄酒中的糖分也能起到防腐剂的作用。其糖分含量越高,陈年潜力就相对越强。
图片来源:www.bordeaux.com
正因如此,一些顶级甜酒拥有长达50年甚至更久的陈年潜力。这些葡萄酒皆使用受贵腐菌侵染的葡萄酿成,成酒糖分含量高,风味物质高度浓缩,拥有极佳的陈年潜力。
练习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5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5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12分)
(2)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8分)
(3)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16分
(1)甲地位于(南北向的)河谷中,灌溉(和排水)条件好;(北纬45°附近)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2)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峡谷,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首先在此处堆积。
(3)乙地(临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葡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3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9—11题。
图3
9. 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 ①B. ②C. ③D. ④
10. 该地寒冷期
A. 最低气温高于-16 ℃B. 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 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 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