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无到绝对自由的弗里德里希·尼采
尼采,不是几节课能够讲明白,更不是写一篇笔记可以囊括的,但是,有几个重要的核心思想可以作为几颗珍珠,串起一个思想的项链。
上帝死了
一个世纪前,尼采喊出这句话,可谓振聋发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此,也成了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上帝死了”,紧接着,尼采是这样说的,“是我们杀死了上帝”。
我最初的理解是,因为科学理性,将上帝请下神坛,也就是韦伯所提的祛魅,因此说“上帝死了”。
其实不然,尼采认为上帝死了,是因为大家误解了耶稣的本意。耶稣的教义并不是要“拯救人类”,而是让大家好好生活。但是耶稣门徒念错了经,反而发展出一套虚假思想,人们用这种思想信仰上帝,就是虚假的信仰。虚假的信仰就导致不可信,在这个意义上说,人们杀死了上帝。
什么是虚假思想?
尼采认为,西方自古以来的思想都是虚假思想,就像欺骗小孩子的谎言。西方的虚假思想都认为,这个世界是有一个最本质的目的和意义,是统一和和谐的。但是尼采认为,那个所谓真实的、有意义的、有目的的本质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个世界是虚无的。
谎言一旦戳破,我们迷茫和困惑。面对虚无,我们将怎么办?
生命强健和绝对自由
虚假思想推演出虚无主义,我们人类失去了原有的“生命意义”和“目的”,这是不是意味着消极颓废?不,这时,尼采一声棒喝,我们要利用生命本身的强健力量,战胜虚无,成为“超人”。
你为了目的地的奖杯,参加马拉松赛跑。可是当你到达终点的时候,却发现并没有奖杯。这是令人失望和沮丧的。可是如果,你并没有指望有个奖杯在终点,我就是要跑,那你就不会失望。
这就是积极的虚无主义。在这里,谁也没有办法指明一条道路,尼采没有,刘擎也没有。刘擎只是告诉我们,只能纵身一跃。是掉入万丈深渊还是到达彼岸?没有人告诉你答案。跑马拉松的意义需要你自己寻找,人生的意义也必须由自己寻找。甚至,尼采从虚无主义推出了“绝对自由”的理念。
是的,你有绝对的自由为自己寻找人生意义和目的,因此,你也有绝对的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维克多·弗兰克尔从纳粹集中营出来,写下了一本《活出生命的意义》。他说道:一切自由,一切真理和一切意义都依赖于个人做出并予以实施的选择。在他看来,不管在什么处境下(包括集中营),在思想上,人都是绝对自由的。
所以刘擎说,“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我在这句话后面留下笔记:“如果西西弗斯是幸福的,那这个世界上还会有不幸的人吗?”
是的,如果能体会到虚无主义之后的绝对自由,你就是幸福的。这就是“超人”:在“上帝死后”,成为自己的主人,用自己的生命意志创造,追求生命的完满,确立并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这太难了,精神和肉体的纠缠是常态)。
连电影《霸王别姬》中的戏班师父都说:“每个人自个儿要成全自个儿”
我们只能自己寻找自己的意义,别人的信仰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救赎。就像罗素说:“我才不会为他人的信仰而死,万一那信仰是错的怎么办?”
视角主义
上半年读的一本书《后真相时代》提到,每个事物都有很多面,从不同的角度,我们会看到不同的真相。
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同样表达了这个意思。可是,尼采说的是,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事实,没有客观真相。如果盲人摸象表示我们只能知道事物的一部分真相,那还有一头大象,可是,尼采说,根本没有那头大象。
如果看过电影《黑客帝国》就比较好理解这个概念了,《黑客帝国》中所有人面对的、感受到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
我们人类的所有感受都来自神经元的活动,从根本上说,我们无法区分我们是泡在营养瓶里的大脑还是在真实世界里活动。即便不是在营养瓶中,我们的五官也限定了我们对世界的感受。
没有事实,没有真相,尼采提出了“视角主义”的看法。我们有的只是观点,从各自不同的视角看到各自不同的世界。仅此而已。
那为什么还有“客观”“主观”之分?所谓的“客观”只是一个合理的错觉,因为大家的视角有重叠,产生了“共同的视角”罢了。在这个“共同视角”下,我们人类能够进行合作,进行生产。
“视角主义”带了一个坏处和一个好处。坏处是社会因为大家观点不同,产生割裂。比如堕胎支持者和反对者的争执,持有枪支是否合法的争论。目前美国驴象之争似乎有这样的发展趋势。好处是,“视角主义”告诉我们,没有客观真相,只有大家的观点,那么我们就应该对于别人的不同看法和观点予以同样的尊重和理解。也就是说,割裂不是必然,谦逊是更好的选择。
一些思考
要完全理解尼采,看来是不可能的了,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想法。尤其是从虚无跨越到绝对自由,我们并不知道前方到底是什么,祛魅之后,上帝死了之后,只能完全依靠自己。
但是,从来,思想都是最强大的武器,我们都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