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三 | 下城隍庙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下城隍庙记
序
陆宅乡绅富豪吴有元,主持下城隍庙工作,力主重修和扩建下城隍庙。2017年8月,嘱予为庙写记,鄙不揣浅陋,披沙求金,终成是篇。
庙,是古代用来祭奉神灵和做宗教祭祀的场所。“城隍”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勿用师。”这里所说的“城”是指城墙;“隍”指城堑,也就是城外的壕沟,古代又叫护城河。因而,“城隍”也就有了护城河的意思。我国先民自古就有供神祈福的习俗,因而“城隍”一词便由护城河转化为地方守护神的意思。
东阳建县始于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时称吴宁县,县衙所在地在今红旗乡金家村,并建有城隍庙,称上城隍庙。
三国时期,画水之地经常遭受南江洪水袭击,百姓流离失所。于是此地百姓在离江边不远的高沙之地,筑建城隍庙,开始祭祀城隍神。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趁会稽郡西部设东阳郡之时,城隍庙又进行了重修扩建,并称下城隍庙,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古之城隍庙,正殿之中祀奉城隍大神,两旁分列八大将、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钟鼓神以及十殿阎王、十八司等地狱塑像。四方善男信女至斯祈祷,有求必应,一年四季香火不断。
城隍庙里挂有“纲纪严明”、 “护国庇民”、“我处无私”等匾额,还有“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等楹联。此外还有石碑、石刻等。
古庙四周绿水环流,竹影千层,松涛万顷,兼以庙中种植名花异卉,被誉为蓬莱仙岛,文人雅士至者接踵比肩。
城隍庙每逢正月十三日、元宵、五月十九日城隍寿诞、以及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都要举行祭祀庙会活动,尤以迎龙灯为盛。祭祀庙会规模大、范围广、人数多。除此之外,城隍庙每年都有钱、米、衣服、棉被、医药、棺木等的施舍。同时还有为人主持公道,排解纠纷的活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据《东阳陆氏宗谱》记载:公元976年,宋朝大举进攻南方,吴越王钱弘俶为了保证幼子钱惟济的安全,派大将军陆珏和大理评事蒋驷两人,在腊冬时节,保护王妃黄氏和幼子钱惟济渡过钱塘江来东阳高沙定居。978年,吴越王钱弘俶遇害,噩耗传到高沙,当地百姓惊恐万状。按照当时法律,凡窝藏叛逆者,罪灭九族。为避免老百姓遭受牵累之苦,陆珏、蒋驷以及黄妃和王子钱惟济一起在藕形河投河自尽。当地民众为纪念他们给人民带来的福祉,就把原来的藕形河改为太子河,并在城隍庙边建起了太子殿和尽忠庙(后改为双忠祠),明代在尽忠庙边又兴建了按察使史周新公城隍殿。
自古沧海桑田非定,城隍庙也几经磨难变化。元末该庙被兵火所毁,十分狼藉。明朝永乐年间(1410年-1415年),高沙陆永明出资重修和扩建城隍庙,貌胜旧制,更加巍奂,改名万寿庵。
明朝进士、南京兵部尚书、两广总督许弘纲曾为该庙题诗:
无私一壑寄闲身,画水东头古庙新。
作客久知归去好,论交渐觉老来亲。
将毋雅集千星象,况有高吟动鬼神。
吴下士龙名下士,愿同干输卜西邻。
城隍庙也是讲学读书的圣地。明末清初曾有陆竹间在此讲学,清代末年,在城隍庙北厅设东阳县第八小学,又名怀德小学。1950年下半年,陆宅小学从陆氏宗祠迁入城隍庙,直至1995年正月迁出。1954年画水地区遭受特大台风,城隍庙僧房、朝北厅被毁。1994年10月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严济慈为陆宅小学题写校名。
从有史记载到现在,城隍已经被人们赋予了很多传奇色彩,它不仅是一个崇拜对象,更承载着一部民俗文化的演变史。
2017年9月3日
如果你觉得好,就在二维码下面点赞,同时请关注上面的 “流水船歌”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