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三 | 我的初中生活(七)
七、读书·借书·买书
我的爱好之一是读书。喜欢读书的习惯也是从初中时候开始养成的。我记得我看的最早的一本书叫《欧阳海之歌》,接下来读了《红旗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渔岛怒潮》读了三、四遍,主要情节几乎可以背出来!这些书大是书页泛黄,破烂不堪,或有头无尾,或无头有尾、中间掉页等。
冬天和春天是我读书的好时节。一个冬春下来,我可以看好几本厚厚的书。我家房子挤,只好躲到楼上去看书。楼上檐口是敞开着的,楼板上堆着柴禾稻草和谷仓坛罐等。看书时,我便拿了件旧蓑衣放在稻草上面,人就半躺在蓑衣上看书,冬天就在身上盖件破棉衣读书。
我初中时的同桌是吴志红,他的父亲吴忠民是画水中学的校长,写得一手好字,在当地颇有些名气,他家的藏书很多。有一次,他邀我去他家玩,我一走进他爸爸的房间,真把我惊呆了。房间里有两个书架,书摆满了书架。“啊!这么多的书!”其实也只不过两三百本书而已。我就向吴志红借书,吴志红也很慷慨,每当我开口借书,总是不吝啬的。开始借的是《红旗飘飘》、《把中央指示带回来》等革命回忆录之类的书,后来借来了《林海雪原》、《白洋淀纪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越读书我就越想读书。我也因之常常向他借书看,我和吴志红也就成了好朋友。
到高中时,我和他都到画水中学读书,他编在甲班,我在丁班,虽然不在同个班级了,但我俩还是常常来往。因为我和吴志红是朋友关系,我也常常到他的父亲那里玩,他父亲对我也很好,尤其是我喜欢读书的习惯,吴校长赞不绝口,我当时读书成绩也不错,所以吴校长也很喜欢我,吴校长也常常推荐书给我看。
1976年上半年,我将初中毕业。因毕业证书要贴照片,我向妈妈要照相钱。妈妈给了我一元钱,并嘱咐:四角七分照相用,剩下的五角三分钱要交还的。
学校离照相馆有一段路,要通过画水桥,桥西有一处供销社商店。走过供销社,穿过市基才到达照相馆。当时画水只有洪友正一家照相馆,地址在黄田畈市基边的一条小街上,街面都是用石子铺成的,石子已被人踩得油光发亮。照相馆是木头房子,要踏着狭窄的木楼梯上去在楼上照相。
照完相,我不敢在外面逗留。那时正值炎炎夏日,有的同学跑过去买三分钱一支的棒冰吃。我瞅着人家凉快称啧的神情,心里也想买一支吃。我捏着一枚壹分钱和一枚贰分钱的硬币不停地摩挲,硬币上浸满了手汗,咬咬牙,还是不买了。
当时供销社全面经营,也有个卖书的柜台。我直接来到卖书的柜台边,卖书的是位三十多岁的中年妇女。我在柜台外边,睁大眼睛依次瞧着书架书脊上的书名,终于我瞅准了一本叫《列宁是怎样学习写作的》的书。我叫阿姨拿出来看看。我看了目录,觉得内容挺好的,又看看定价是一角三分。我默不作声,只是把书翻了又翻,揣摩不已。买还是不买的斗争十分激烈,阿姨见我踌躇不定的神色,和颜悦色地对我说:“喜欢了,就买上,回家去帮爸爸妈妈多干些事,爸妈肯定不会责怪的。肯买书读书,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呀!”
我禁不住她的撺掇,把书买了回来。回到学校,拿了一张报纸做了书夹子,轻轻地把它夹在书的中间。——这是我平生买的第一本课外书。
我忐忑不安地回到家中,把剩下的四角钱交给了母亲。母亲追问了一角三分钱的去向。我愣在那里不敢说实话。母亲以为我嘴馋买东西吃了,顺手抓起一根放在墙边的牛扫棒(赶牛用的一种细竹枝)朝我打来,边打边骂:“小小年纪学嘴馋,家里让你吃饱去上学,不学好,倒学坏。”
我不跑也不动,只是流下了委屈的眼泪。母亲心软了,用好话哄我。我如实说出了买书的事,母亲用粗糙的手掌擦干了我的泪水,十分内疚地说:“孩子,买书读是好事,但现在连吃饱肚皮都很难,做事总得有个先后轻重呀!
母亲语重心长的话,我默默地记在心里。从此,我想读书总是向别人借,读了一本马上就还,然后又借来一本读,并把书中好的段落、句子抄摘下来诵读。天长日久,读的书多了,抄的笔记也多了。厚厚的几十本,我总把它视为无价之宝,几次搬家总舍不得丢弃。(全文完)
2017年12月10日
【欢迎在文末点赞或在写留言处写留言交流,欢迎转发 】
欢迎关注“流水船歌” ,欢迎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