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有||父亲的教诲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01
今天是6月21日,也是父亲节。父亲去世整整一月了,父亲的教诲犹记在心。
那是一个春夏之交的时刻,我和父亲走在田埂上,父亲指着玉茭地里没膝高的玉茭说“你看看这些玉茭,现在长势喜人,你不知,如果此时再不管理,就会影响玉茭的产量。”我笑着说“爸爸,你这不是危言耸听吗?”接着,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你看到现在的玉茭绿油油的,苗齐苗壮,这只是一个表象,然而,你看这些玉茭种植的有点儿密,早需要间一下,应该在玉茭长到一扎高定苗时就做好这个活儿,现在这就反应出:种地的人'惜子弟’,舍不得间苗,这是一大缺陷。如果禾苗距过于稠,玉茭就不能吸收足够的养分和阳光,就不能很好的成长。到后来就会成了“麻麻苗”,就长手指这么粗,遇风雨就倒伏,到时颗粒无收。另外,你看看,那些玉茭苗根部有许多杂草,如果现在再不去除,杂草就会和玉茭争肥料、争阳光。杂草的生命力极强,时间长了就会缠着玉茭,能让玉茭枯萎,甚至'吃掉’玉米。你看危险不?古人说'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就是宁可让粗壮的禾苗稀一点儿,不能让歪七倒八的禾苗多余了……”
我听着父亲一席话,觉得父亲就像一个哲人。种庄稼是这样,教育子女不也是这样吗?教育孩子就应该从小教育管理,如果小时候不管,到大就长成“枝叶判官”。父亲经常也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草,还得个腰子束,如果没有草腰束,那不四炸撒了。”古往今来,但凡有一点成就者,哪一个不是能自我约束,换成现在的话,那就是能“严于律己”,自己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己发现错误或不足时,能够自我反思,这样才能行的正走的稳、走的远!
其实,父亲的心愿就是盼望儿孙们都能健康成长,学有建树,自食其力,对社会、对家庭,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02
父亲躬耕陇亩,勤劳朴实,往事虽如烟,历历记心间。
在1982年的初夏,我们和父亲在稻畦地薅草,那时稻子刚还秧,稻田的水还冰冷,我们跟着父亲一起脱鞋赤脚下水,腿脚皮肤都发红了。有时冷的脚趾直背筋(即抽筋)。父亲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现在初入夏,水冷,慢慢就会适应了。现在是第一次薅稻子,稻秧小,稻子和稗子分不清,只是把稻秧周围的小草拔一拔,没什么。”
过了半个月左右,父亲又领我们去薅稻子,他说“这是第二次薅稻子,稻叶即将遮住陇背,这次不像第一次,你们除了要去除稻子下的杂草外,要仔细分辨稗草。稻子和稗草不好分辨,它们都是绿油油的,叶子宽窄也差不多,只是在叶子上有区别。稻叶不光滑,稗草光滑;稻叶中线和稗草中线不一样,稗草中线好像发白。”“这几天,我们如果不能把稗子去除掉,稗草就会把稻子养分阳光'吃掉’,再过半月,稗草长大就影响稻子。”我们按照父亲分辨稻秧和稗子的方法,两陇三行一簇一簇地仔细分辨着,从叶子到根部,生怕遗漏了稗子,也怕看错了,把稻苗拔掉。最难受的是“躬耕陇亩”,屈身弯腰一个姿势,就是手、脚动着。头几天,大腿绷得很疼,腰里像插了“硬柴”又疼又困。最害怕烦人的事是:一不小心,如果被马鳖咬住,先不会有啥感觉,叮咬一会儿后,就会感觉很疼,那是马鳖在吸血。父亲看见了,他也很着急,他说这时不能使劲儿往下拽,如果拽不下来,就会把马鳖拽断,那个吸盘就弄不出来了。我们很害怕,父亲说“当马鳖吸附于皮肤时,切不可强行拉扯,否则它的吸盘将断入人的肉皮内,能引起感染。应在马鳖吸附的位置用手拍打,直至拍打的它蜷缩起来,吸盘离开肉皮。”
当第三次薅稻子时,已到7月份,稻叶已经遮严了陇背,稻秧长成了稻子,整个稻田绿油油的,老远望去,在微风吹拂下,稻浪此起彼伏。我们又一次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再次赤脚跳入稻畦。这一次薅稻子一是为稻子通风,二是再次分辨稻子和稗子,清除稗草,以纯洁稻米。
从春季的整地开始,稻田里的活儿不断,垄田埂、扣稻畦、整秧床、覆膜种秧苗、浇水施肥、插秧苗、薅稻子、收割、拉运、脱粒……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稻田里哪个环节的活儿不洒汗水都干不好,父亲从早干到晚是常事,中午吃点儿干粮。两个肩膀被春天的太阳嗮的起油皮,光着膀子也能感到针扎一样的疼。夏天嗮的黑黝黝,稻田四周连个树影也没有,为遮阳只戴一顶草帽。那真是面朝黄土绿稻子,背迎太阳顶着酷暑天。
父亲耕耘农田默默无闻,汗水湿透衣衫从没有喊累。还常检点我们:吃饭的碗里不能留下剩饭。即使碗底有个米粒儿,父亲也要让我们吃了,不能浪费。他亲身诠释教导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勤俭节约的习惯就是这样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中和言传身教下养成了,一直到现在。
父亲是一个带有亲切而有重量的词语。
我的父亲不善言辞,却给我们一种厚重的爱。父亲平凡,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留言之窗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在作品推出一月内支付。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