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讲座|刘洪洋:从临摹到创作(7)

(四)“大府(

)”一印(见图一),属于战国玺,文字为楚系篆法,形制硕大,为楚国铜铸官印。品读这样的楚玺会让人感受到晴空万里、江河汇一的旷古美景,使人从心底里涌动出神驰情纵的快感。

图一 大府

(原印)

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印文二字左右排列,而且释读打破常规,由左往右释译,最明显的特征是繁与简的对比运用。“大”字比“府(

)”字占地稍小,因“大”字笔画较少,其间采取大块留红的手法与繁复的“府(

)”字形成对比。“大”字上下两组斜线不对称、不平行地出现,产生了对称中的不对称、等量中的不等量,由此形成了上、中、下不对称图形的留红,堪称高妙。“府(

)”字头以斜线出之,与“大”字呼应,中间“目”旁与右侧两斜线之交会处均以圆形而出,又产生了欹侧之势,既得险绝又不失圆厚之气,使骨力通达。印面中留红的递变过程合理且节奏感明显,不是简单的重复或交错、交替,而使之相互关联、相互生发,彼此映衬、相得益彰,呈现朱白聚散之趣,给人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贝”字下面的两斜笔直接底边,犹如顶天立地的壮士,盘踞在耀眼的山峦之巅,风流倜傥,显示出刚爽中的柔美。在印文中横平竖直是静态美,斜线与弧线是动态美,全印的线条无一横平竖直,布万象于方寸,尺水兴波,生趣盎然,一繁一简一任自然,凝练的线条行于当行处,止于应止时,动态感极强。将两字框于“日”字形边框中,虽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但给印品带来的整体和谐之功不可替代。边框一方面对印文外貌曲折周回起到了约束作用,另一方面与印文融合得恰到好处,深具心画,亦让人不可小觑。印文直欲夺框而出,盈气冲霄,灵气往来,生机盎然,不仅得印文弥漫的真力挣脱边栏束缚之美感,还达到了形式美和气势美的统一,再现了楚文化的精髓,表现出“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精神气质。这才是四通八达留白的真正妙用。

临好此印除了在空间构筑上的充分把握外,更要深入理解印中“动”与“静”的关系、“横竖”与“斜弧”的不同处理、“印文”与“边栏”的妙用,进而考虑用刀的涩进与节奏和动感的关系。为了让线条壮美,绝不能简单施以冲刀地双刀来镌刻,要想将其间的微妙处和残损处刻画得精细入微,就必须做到刀法的精熟和手法的缜密与细腻。此印线形与线性看似平实,实则繁复。这是一件意象的作品,不适合篆刻的初级阶段来临摹,否则徒得皮毛之象,与原印之美不免相距千里。临作可见图二。

图二 大府

(临作)

“之事私玺”一印(见图三)的创作大胆地利用了“大府(

)”印的审美思想,虽然印文为四字,但左右分开排列,形制上借用了“日”字构图。不过,整体审美趋于意象和品位,让人读后有久远的醇韵之美。全印线形看似平和,实则是用欹侧手法调和,特别是线条外轮廓若仔细审视,变化细微,醇厚之美流荡其中,印面上的时断时连使整体虚实相衬,韵味无穷。线条粗壮俊挺,其美感、力感、用刀的起伏承合与原印亦不遑多让。

图三  之事私玺

(创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