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1

台风天气,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有一搭,没一搭。

安静的夜晚,10岁的女儿坐在窗前,背诵纳兰容若的《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时光穿越了300多年,纳兰的词,却依然活在人间。

他若泉下有知,当足以慰怀。

2

纳兰22岁那年,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

或许是英雄惜英雄,比纳兰大一岁的康熙,十分赏识纳兰的才华。没过多久,纳兰就从三等升为二等,再一等,成为康熙身边的御前侍卫,随康熙南巡北狩,游历四方。

纳兰,是文武兼备的少年英才,是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是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让世人羡慕。

这首《长相思》写于1682年2月。当时,27岁的纳兰随康熙出山海关祭告奉天祖陵。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北京什刹海后海家的思念,提笔写下了这首词。

27岁,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年华,本当意气风发、志在四方。但读他的《长相思》,似有万般愁绪郁结心头,让人忍不住一声叹息。

3

这一声叹息,要从纳兰的家世说起。

纳兰1655年出生在满清一个显赫的家族。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作为当朝重臣纳兰明珠的长子,纳兰容若,从一出生就注定拥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

然而,有些人,似乎是为了到红尘中来还清情债的。即使身处钟鸣鼎食、繁花着锦之家,他依然为情所伤、落落寡欢。

他渴望的生活,是和心上人依偎在小轩窗下,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是纵有弱水三千,他只取一瓢饮。

纳兰容若,就是这样一位重情重义的翩翩佳公子。

4

如果相信各种版本的传记是真的,那么,纳兰一生中拥有过3段感情——青梅竹马的表妹、举案齐眉的妻子和相见恨晚的红颜知己。

但,命运弄人,表妹因父母反对而不能在一起,爱妻婚后3年难产而亡,红颜知己因满汉之界而无法明媒正娶,空余刻骨的相思……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纳兰的爱而不能得、爱而不能守,都付诸《饮水词》。他“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心事,究竟又有几人能懂?词中那刻骨铭心的爱恨情愁,或许,连他的父母也无法理解。

他享尽了世人眼中的荣华富贵,但内心深处,却很少有过真正的快乐。“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爱情,终究没有发生在他身上。

1685年,郁郁寡欢的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年仅31岁。他的一生,烙满了爱的伤痕,斑斑驳驳。

看纳兰的传记,读纳兰的词,心情,总是沉沉的。尤其是钟汉良在《康熙秘史》中演绎的纳兰,眼里尽是苍凉和失意。300多年来,一直活在他的为情所伤中。

5

深情的纳兰,让我想到了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

曾经一直觉的,贾宝玉是古今第一情种,如今觉得,纳兰更让人黯然神伤。

曹雪芹在《红楼梦》引子中写道:“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整本《红楼梦》,其实都围绕着一个“情”字。

《红楼梦》第五回中,掌管情天恨海的警幻仙姑,称贾宝玉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宝玉听了,吓一大跳。仙姑解释说:“你天分中自然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可心领而不可口传,可神会而不可语达。”

此“意淫”绝非世俗眼中的好色,而是男女之间真挚的相知、相爱、相恋和相伴。

宝玉对女子们,是时时处处的怜惜。“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活脱脱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一个我自护花赏花、任凭旁人去说的性情中人。

他堪称天下第一暖男。他爱林妹妹,牵肠挂肚,却不敢在她面前轻薄。他敬宝姐姐,言行谨慎,亦不敢造次。他亲近袭人,也呵护晴雯。他慕鸳鸯,又悲金钏儿。

仿佛眼前的所有女子,都与他有关,都是他在滚滚红尘中需要用心去呵护的。

6

关于“贾宝玉”的原型是谁,红学界中一直颇有争议。有人说是曹雪芹本人,有人说是纳兰容若,有人说是废太子胤礽,有人说是顺治皇帝……莫衷一是。

也许,随着作者曹雪芹的去世,这已成为一个永恒之谜,再也无法求证。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宝玉身上,有纳兰的影子,且有很深的痕迹。纳兰与宝玉,都不求功名高,不求权位显,不爱财,不图名,超凡脱俗,遗世独立,只为简简单单地去守护心爱的人。

这一点,极其相似。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纳兰有很深的交情。

出生于1658年的曹寅,比纳兰小三岁。他俩同为康熙皇帝的侍卫,朝夕相处了八年,交情很深。

1684年,曹寅在南京担任江宁织造,纳兰随康熙南巡,住在曹家。纳兰写《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赠曹寅:“看手泽,深余慕。更凤毛才思,登高能赋……”

纳兰去世10年后,曹寅写《题楝亭夜话图》怀念纳兰:“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可见两人感情之深厚。

7

历史总是有很多巧合之处。距离纳兰出生60年后,也就是一个甲子,1715年,曹寅的孙子曹雪芹出生在南京江宁织造府。

童年的曹雪芹,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烈火烹油的生活。但好景不长,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13岁的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或许,13岁遭遇抄家噩运的曹雪芹,他所有的美好记忆,都停格在了南京的大观园,停格在了青春年少。往后的岁月,对他来说,或许只是苟延残喘。

他活下去的最大动力,或许只是为了将他亲历的闺阁中的姐姐妹妹的故事,写成一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宝玉、黛玉、宝钗、探春、湘云等主要人物,也都是12岁至14岁的少男少女,宝钗算是年纪大的,15岁。

《红楼梦》第22回中,老祖宗贾母拿出20两体己银子,让王熙凤再从官中拨款,替宝钗过15岁生日,从中透露了她们的年龄。

8

虽然曹雪芹出生时,纳兰已离开人世29年,但家族的传说很可能嵌给了他许许多多往事故人的影子。

“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这些出自纳兰《饮水词》的诗句,在祖父曹寅的影响下,曹雪芹自幼耳熟能详。

才子对才子的仰慕,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纳兰其人其词其情,在年幼的曹雪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红楼在哪里?梦又在何方?

《饮水词》中多处咏竹,曹雪芹在小说中,描写林黛玉爱竹,别号“潇湘妃子”,为她的居处潇湘馆安排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的环境,这是否也是受纳兰影响?

宝玉的父亲贾政,与纳兰容若的父亲纳兰明珠也很相似。两人都端方正直,风声清肃,都要求儿子一心只读圣贤书,求取功名,光宗耀祖。

曹雪芹写《红楼梦》,稿未完而人先亡。乾隆晚年,和珅呈上了一部《红楼梦》,乾隆看过许久,掩卷而叹:“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

9
未曾清贫难做人,不经打击永天真。成熟不过是善于隐藏,沧桑不过是无泪有伤。

是否多情之人,总是将生命挥霍得太快?诗鬼李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半僧半俗的苏曼殊,都是在红尘匆匆游历一回,就迫不及待地离去。

他们用青春做献祭。将领取的、收获的,都早早归还给泥土,归还给江河,归还给岁月。

谨以此文,纪念在历史中真实活过的纳兰容若和在曹雪芹笔下一直活着的贾宝玉。

仅此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