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等生”的悲哀(一)
一
对于宝钗,我其实是有些同情的。
《四书》、《五经》就像是那个时代指导人如何成功、如何幸福的书,从小就告诉你,只要按书上说的去做,就会成功,就会幸福。于是,宝钗的一生,一直恪守儒家孔孟之道,本分做人,规矩做事,一直是大家眼中公认的“优等生”。可是,到头来,她得到了什么呢?
我想,当她捧着宝玉出家时留下的几件衣服无声哭泣时,她是否无语问苍天:“我明明都按书中说的去做了,可为何还是得不到我想要的幸福?”
二
宝钗小时候,其实也是一个天真淘气的小姑娘。
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中,宝钗因听黛玉行酒令时无意中说了《牡丹亭》、《西厢记》等当时青少年“禁书”中的句子,就和她推心置腹,款款道来:“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
宝钗这番坦诚交心的话,连一向对她颇有戒备和醋意的黛玉都被打动了。黛玉第一次觉得,原来,一向稳重世故的宝姐姐,其实也有天真淘气的过往。
是的,正如每一个李莫愁曾经都是俏黄蓉那样,宝钗,也并非生来就这样稳重得让宝玉觉得不像一个青春少女。宝钗,也有宝钗的无奈。
三
宝钗在《红楼梦》第四回中出场时,已经是一个十四岁的姑娘。书中形容她“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宝钗所在的家族,是被称为“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金陵薛家。薛家几代都是皇商,替皇帝采办买卖,有点类似民国时代“四大家族”之一的孔家。宝钗的母亲是京营节度使王子腾的妹妹,与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是一母所生的姊妹,宝玉称其为薛姨妈。宝钗有一个比她大两岁的哥哥,名叫薛蟠,从小性情奢侈,言语傲慢。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人称“呆霸王”。和哥哥截然相反,宝钗小小年纪就天资聪颖,乖巧懂事,深得父亲喜欢。从小教她读书识字,比哥哥强过十倍。
只可惜,宝钗十岁左右时,父亲就去世了。按理,持家重担应该由长子薛蟠扛起,但薛蟠虽是皇商后代,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还在外滥交朋友,惹是生非,让母亲操心劳神。时间久了,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就趁机拐骗起来。京城中几处生意,渐渐消耗式微。
宝钗年纪虽小,但比哥哥懂事多了。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留心针黹、家计、生意等事,竟比一般的男子更懂经济学问,不会轻易被骗了去。几年下来,替母亲分了许多忧,解了许多劳。
后来,在第五十七回中,薛姨妈在黛玉面前夸宝钗,说:“你这姐姐就和凤哥儿在老太太跟前一样,有了正经事就和她商量,没了事幸亏她开开我的心。我见了她这样,有多少愁不散的。”我想,这确实是薛姨妈的肺腑之言。如果没有宝钗的临危受命、鼎力相助,薛家不知被薛蟠搞成什么样子了。当然,此是后话。
四
转眼间,宝钗14岁了。
中国古代,无论是男子女子,到了一定年龄都要举行成年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娶妻或嫁人了。男子一般20岁时行冠礼,将头发盘起,戴上礼帽。女子一般15岁时行笄礼,将头发盘起,插上簪子。因此,对于薛姨妈来说,该给14岁的宝钗考虑终身大事了。
一个机会来了。因为皇帝崇诗尚礼,所以特地下旨,面向全国的仕宦名家之女征采才能,一则替皇帝聘选妃嫔,二则替公主、郡主挑选入学的陪读。其实,第一个目的是主要的。至于第二个目的,无非是皇帝一带两便,拖一句而已。
薛姨妈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和薛蟠一商量,决定让宝钗去试试。梦想总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于是,一家三口,带着众家人伙计,浩浩荡荡从金陵出发,奔赴京城。
宝钗对此怎么看呢?书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脑补一下。
当时统治阶级认定的正统是儒家孔孟之道,推崇“天地君师亲”,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等“三纲五常”。对古代读书人来说,一生的最高追求,是“学而优则仕”。对宝钗这样的仕宦名家之女来说,一生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是“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三从四德”。
因此,当宝钗踏上去京城的选秀之路时,她一定是心怀梦想的。她心心念念的,是有朝一日也能像妈妈的姐姐的大女儿贾元春那样,得到皇帝青睐,当上皇妃,光宗耀祖。
可是,世事弄人。宝钗万万没想到,一番兜兜转转后,不仅选秀失败,竟连想争取一个“宝二奶奶”的位置,都如此之难。人生不如意事,果然十之八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