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高血压眩晕

高血压患者头晕头痛严重,欲寻中医治疗
患者,女,65岁,因“阵发性头晕及头胀痛2年,加重1 d”于2016年03月23日在门诊以“眩晕”收入院。该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晕及头胀痛,未予以重视,未系统治疗。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晕及头胀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为非喷射状,视物旋转如坐车船,站立行走不稳,无肢体活动不利,家人急送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经系统检查后,诊断为“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入院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缓解后出院。患者在家休养期间,病情时有反复,血压最高可达190/120 mmHg,自行服用复方芦丁片(具体用量不详)。1 d前,患者因情绪波动,上述症状加重。为求中西医系统治疗,今日来我院就诊,门诊以“眩晕”收入院。
西医诊断:高血压3级(极高危);中医诊断:眩晕,痰浊中阻证。
西医治疗以改善循环、降压及支持对症为原则。查体后立即给予硝苯地平片10 mg舌下含服以降压。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以改善循环,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1次/d口服以控制血压。给予低盐饮食,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中医治疗以口服中药汤剂,以燥湿化痰、健脾祛湿为主。
入院后给予对症处理后,患者上述症状略有缓解。入院3 d后,连续监测血压,血压波动在150~160/78~94 mmHg之间。患者头晕头痛虽然较入院时有所缓解,但仍有视物旋转、如坐车船症状,住院期间由家人陪同于上级医院五官科会诊,诊断为“神经性耳鸣”。
专家会诊记录
为了缓解患者病情,我疗区请吾师黑龙江省名中医、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李延教授前来会诊,李延教授会诊后意见如下。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以阵发性头晕、头胀痛为主症,故辨病为眩晕。症见:阵发性头晕及头胀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为非喷射状,视物旋转如坐车船,站立行走不稳,无肢体活动不利,口干,胸闷气短,食少纳呆,失眠多梦,二便调。辨证为痰浊中阻。
患者老年女性,年老体弱,加之久病,后天之本损伤,不能运化水湿,水聚而成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上扰清窍,故而发为本病。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上扰清窍,故见阵发性头晕,视物旋转如坐车船,站立行走不稳。痰浊上扰,气机不利,故见头胀痛。痰浊中阻,浊气不降,胸阳不展,故见胸闷气短。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音不降,气机不利,故见恶心、呕吐。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不能疏布于口,故见口干。痰浊内盛,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故见食少纳呆。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血不养心,故见失眠多梦。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皆为痰浊中阻之象。
治法及方药    给予患者口服中药汤剂,以燥湿化痰、健脾祛湿为主,具体组方如下:半夏15 g,白术15 g,天麻20 g,钩藤20 g,茯苓20 g,橘红15 g,龙骨20 g,牡蛎20 g,地龙20 g,当归20 g,赤芍20 g。菊花20 g,甘草10 g,生姜10 g,大枣2枚。上药7剂,1剂/d,每剂去渣取汁300 mL,150 mL/次,2次/d口服。
方义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以半夏、天麻两味为君药。半夏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二药合用,为治疗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以白术、茯苓为臣药,健脾祛湿,能治生痰之源。以橘红为臣药理气化痰,脾气顺则痰消。龙骨、牡蛎为佐药,以重镇安神。地龙为佐药,以清热、平肝、熄风、通络。久病必瘀,当归、赤芍为佐药,以补血活血。菊花为佐药,以清肝明目,平肝阳。甘草为使药,以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煎加姜、枣,以调和脾胃。
加生姜含义有二,一是生姜能制半夏之毒性,二是生姜能温胃止呕,调和脾胃。
诸药相合,方简力宏,共同体现燥湿化痰、健脾祛湿之功。连服7剂后复诊,嘱患者勿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时提醒大家注意半夏的配伍禁忌,即半夏反乌头及附子。
治后    患者连服7剂后,自诉阵发性头晕、头胀痛及视物旋转如坐车船较入院时明显好转,无恶心及呕吐,无站立行走不稳,无失眠多梦,无肢体活动不利,无胸闷气短,口干明显减轻,食少纳呆,二便调。血压140/84 mmHg、慢性病容,双眼睑无水肿。
二诊    再次请吾师李延教授会诊,李师会诊后意见如下。《医学心悟》卷四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注意把握本方的辨证特点,即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患者脉症悉俱,基本符合辨证要点,故本方效验,使得患者病情得以缓解。
患者自诉仍有食少纳呆、腻苔未退,上方加苍术15 g为臣药,以健脾燥湿;加木香10 g为佐药,以醒脾、行气、消食;加砂仁15 g为佐药,以暖脾下气、宽胸膈、疏气滞、除呕逆、增食欲、开胃、化滞消食;加焦三仙各15 g为佐药,以健脾消食导滞。
调整后方剂如下:半夏15 g,白术15 g,天麻20 g,钩藤20 g,茯苓20 g,橘红15 g,龙骨20 g,牡蛎20 g,地龙20 g,苍术15 g,木香10 g,砂仁15 g,焦三仙各15 g,当归20 g,赤芍20 g,菊花20 g,甘草10 g,生姜10 g,大枣2枚。上药7剂,1剂/d,每剂去渣取汁300 mL,150 mL/次,2次/d口服。
连服7剂后,患者自诉无头晕、头胀痛及视物旋转如坐车船,无恶心及呕吐,无站立行走不稳,无肢体活动不利,无胸闷气短,口干明显减轻,食少纳呆明显好转,偶有失眠,二便调。血压140/80 mmHg,慢性病容,双眼睑无水肿。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叩诊呈清音,肺肝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5次/min,心律齐,心音亢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舌质淡,苔白,脉弦。患者出院在门诊按上方继续服药。
总 结
本次治疗辨证正确,该患者症脉悉俱,故吾师会诊后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不但是燥湿化痰、熄风、健脾祛湿的经典方剂,其内还含有二陈汤。
于第2次会诊之时,老师加上苍术而成二陈与二术相须之妙。方中二陈(半夏、橘红)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功,又体现了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方中二术(白术、苍术)等量合用,其妙主要在于能治痰之源,意在健脾祛湿,脾主运化水湿,可使水液不能聚而生痰。
处方结合李延教授多年的用药经验,在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基础上,使用很多对药,如半夏与天麻、二陈、二术、半夏与生姜、白术与茯苓、当归与芍药、生姜与大枣等等,不但体现了方剂君臣佐使之能,还体现了方剂七情的应用,如相须、相使、相畏、相杀。
作者:孙莹(长春生修堂中医院住院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