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能有一个中心?

为什么只能有一个中心?

作者:李广生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因为疫情的阴霾还未完全散去,孩子们依然戴着口罩。但也有几个没戴的。我以为他们一定是“调皮”的男生,也或许是粗心的原因,因为我自己就经常忘记。仔细一看,竟然有两个小女生,目光清澈,一脸纯真。这样一张美丽的小脸,被口罩所遮蔽,实在太可惜了。是呀,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如此之多的阴影,希望它早点离开,让每一个人的美丽得以尽情的绽放。
教师走进教室。这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一袭黑衣,身材苗条,眉目间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用美丽两个字形容简直太合适了。她不像是一位教师,至少和我们传统的对教师印象有很大差异。那么随性的走进教室,随着脚步的移动,目光四处搜寻。我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家的女主人,正在走进自己的家门,这里的一切她是那么熟悉,出现一点异常都能被她及时发现,眼前的这群学生,就像她的孩子一样。但我看不清她的目光,也许就像所有的母亲一样,目光中杂糅着挑剔、关心、喜爱、嗔怪等各种情感。刚才还是满目春风,转瞬间就冷若冰霜,随即又是喜笑颜开,教师和母亲都能做到这一点,比世界上最出色的演员高明不知道几百倍。
家的空间感觉和母亲的角色意识深藏在很多教师心底,小学教师和班主任更加明显一些。他们走进教师就像进入自己的居室一样,非要摆出一副教师的样子,自己都不习惯。对待学生的态度,不管是严厉也好宽厚也好,也是出于一种母性的本能。这与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有很大关系。你可以因此而指责他们的专业化程度较低,但不能否认这种注入了浓厚情感因素的师生关系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教育。
她开始组织教学。
课堂互礼仪式后,孩子们纷纷坐好,等待她出示本节课的课题。她忽然想起一件事,对孩子们说:“正式上课前我要对两位同学提出表扬……这两位同学下课后到我的办公室,我要给你们盖一个印章。下面我们开始上课……”孩子似乎习惯了这样的小插曲,只有少数几个孩子张望那两个受到表扬的孩子,以至于我都不能确定他们是谁。提到印章时一个小男孩举起双臂,口罩下面应该是一副夸张的表情,看来他对印章很感兴趣。
因为这个插曲,刚才坐得端端正正的孩子松懈下来,课堂略显嘈杂。教师的体态让我察觉到她有些不快,也许她认为这是对课堂纪律的挑战。她大声说:“注意听讲!”我以为这是一句警告,也可以说提醒,没想到居然是一个指令。所有的学生立即坐直,把手放到课桌上,口中齐诵:头要正、腰要直、两眼看前方!
老师露出满意的表情,像是传递出一个信号,这是孩子们心领神会的信号,他们的身体也随之放松下来。时间不长,又有几个小家伙故态萌生、左顾右盼。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吗?估计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小聪明是逃不过老师的法眼的。但是,他们更清楚,如果不是局面失控或是老师情绪不好,这点小花样老师可以装作没看见。在这间教室里,在长期的共处中,他们渐渐磨合出一种度,在彼此能够承受的范围内,维系着彼此之间亲密且微妙的关系。
情绪会经常性地跳出来捣乱,打破这种平衡。情绪是个神秘的玩意,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课堂的任何一个角落和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教学的成功和失败都与情绪有关。你千万不要天真的以为自己的掌握了某种科学的理论或先进的方法而使教学获得成功,可能仅仅是你的一个微笑,真诚的发自于内心的微笑,换来的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些小家伙,他们甚至比教师更加洞察情绪的神奇,所以他们很快就学会了观察教师的脸色。
教学开始了。“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比20大的数?”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场面很热闹。数的认识要“从感性具体到理性具体,再从理性具体到理性抽象”,这好像是史宁中教授的观点。这位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执行。但我并不关心这些,虽然我是一名资深老教研,但越来越发现,在真实的课堂真正发挥作用的好像并不是理论。
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热闹的背后我看到很多孩子好像觉得没有抢到机会的可能,干脆就干自己的事情去了,小脑袋扎在一起,说的兴高采烈。那些回答完问题的孩子,很快也被吸引过去。场面有些失控了。于是,老师又采取了老办法,当然管用,但保持的时间更短了。
教师似乎对这种一对多的组织方式很钟情,即便它带来管理的难题,同时很多孩子得不到机会,但是一再坚持,看不出任何调整的意思,只不过为了维持秩序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我担心的是她的情绪受到影响。正如我前面所说,情绪失控后会把局面控制下来,但真正的教学效果可能没有了。
教室里为什么只能有一个中心呢,而且这个中心必须是教师?这种观念和这种习惯为何如此的牢不可破?其实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分成小组,相互分享一下自己的发现。这样一来,既不用教师一个人面对所有的人而带来的难以克服的管理上的困难,又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分享的机会,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岂不是一举多得。这种方法和模式教师都应该非常熟悉,在公开课上他们也会应用。而一旦回到自己的课堂,关起门,立即就涛声依旧。
这其中一定蕴藏着某种秘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