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人之术:如何避免外部势力帮助竞争对手?李渊的这一招一箭三雕!
古语有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职场博弈,最忌讳地就是当自己与竞争对手斗得两败俱伤之际,第三方势力突然介入,毫不费力地坐收渔利。怎么避免这种危险的情况出现呢?通过剖析好下面的案例,面对这类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案例原文】己巳,康鞘利北还。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
【案例剖析】高明的谋略家,总是懂得一个道理,即“凡事,只有做最坏的准备,才可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唐高祖李渊,历经宦海浮沉多年,斗争实践极为丰富,因此他对于这个道理认识极为深刻。他知道,在隋末与群雄逐鹿的过程中,除了眼前的对手之外,更应该警惕地是躲在幕后的突厥。如何避免这股强大的外部势力站在竞争对手一边呢?李渊认为,最高明的策略莫过于“化敌为友,变害为利”,哪怕一时间背上骂名也在所不惜。那么这一招的妙处在哪里呢?我们认为,这是典型的“一箭三雕”之计,极大程度上提升其入主长安的成功概率。
1.伐不轨之图谋
隋唐以来,北方的突厥势力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大敌,一直觊觎中原地区的物质财富。李渊镇守太原多年,对于突厥的图谋心知肚明。那么怎么避免这种图谋对自己造成实质性危害呢?他祭出了《孙子兵法》之中的绝招——“上兵伐谋”之计,直接在认知层面向对方发动攻击。具体怎么操作呢?主要分为两步:第一,迎合目的。假意迎合对方对物质财富的欲求,并表示自己是实现其愿望的助力,而非阻力。第二,篡改方法。此前突厥主要以直接掠夺边疆的方式获得财富,李渊认为这种方法效率低下,渠道单一,不如让其投资自己建立新“公司”,从中获得股东分红更高效和长久。
2.借稀缺之物力
当对手愿意接受新方案,改变旧方式,也就意味着“伐谋”操作的初步完成,接下来就要进入“伐交”环节。伐交环节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呢?无疑是要求对方“纳质”,换成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缴纳“保证金”和“股本金”,将最珍贵的资源拿出来共同使用。只要对方实际出资,那么就必然会牢牢地捆绑在自己“战车”上,不会轻易反悔和退出。在漫长的古代,战马绝对是最为重要,也是最珍贵的战略物资,以至于有“马上得天下”说法。因此李渊授意刘文静,一定要说服突厥以“多出战马少出人”的形式投资入股。为什么要这样?对方的战马不但经过长期奔跑训练,耐力远超内陆马种,而且可以占为己有,而对方的人员不但欲壑难填,而且“其心必异”。
3.造多助之声势
兵法有云:“攻心为上,攻城次之。”虽然有了突厥的助阵唐军的力量大增,但是对于大谋略家李渊来说,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结果。怎么实现这一招呢?那就是加大舆论宣传,将“突厥助唐”这一热点事件大吹大擂,从而让众多对于控股权(即皇权)没有野心的小股势力纷纷购买大唐的“股票”,以期获得稳健收益(即高官厚禄)。这样一来,李渊就能够在隋末乱世的“二级市场”疯狂收割一拨。
总而言之,一个高明的谋略,必定是一举多得的。因此当我们在现实之中遇到各种问题时,不要盲目行动,一定要先在脑中拟定几个策略,然后再对比筛选,最终找出那一个最佳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