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人物记(1)---写下《送别》的李叔同

千秋人物记(1)---写下《送别》的李叔同

弘一法师像

送别

【民国】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文章惊海内,载誉满中华”,生于津门,长于津门的李叔同是民国最耀眼的大师之一。

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1880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日),李叔同出生在津门巨富之家,排行老三,父亲是同治四年进士,担任过吏部主事,家里经营盐业和银钱业。

李叔同天津故居

钱对于李叔同来说,从来是不缺的。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与父亲相差67年时光,而他是不懂得其中的含义的。

5岁时,父亲去了,在父亲的葬礼上,他初次接触僧人,看着那华丽的袈裟和干净的头顶,还有纯净的佛乐,他的心怦然懂了。

依附兄长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一天天长大,和母亲四目相对时,他的眼睛里开始多了淡淡的忧虑。

1896年,17岁的李叔同

“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是他15岁写下的诗。读过的书,已经盛放不下他的书房,他已经是津门赫赫有名的才子。

浊世翩翩佳公子,一纸折扇,两袖青花,走在天津古院落,看尽花开花落,看尽世态繁华与悲凉。

18岁,遵母命结婚了,娶的是津门茶商之女俞氏,年方二十,大家闺秀。

莺啼陌上人归去  花外疏钟送夕阳

大红灯笼高高挂,高门大院终究盛放不下他那颗躁动的心,只因为头上的辫子带着与生俱来的烦恼,而病入膏肓的中国又容不下半点烽火。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赔偿白银2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他的心和国人的心一样痛。

“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图存”,他积极响应维新变法,还刻了一方私印:“南海康君是吾师”。在满清顽固派眼里,他成了不折不扣的“逆党”分子。面对菜市口的铡刀,他不得不仓皇南逃,带着母亲和妻子,仅仅十九岁,那一年西元1898年。

李叔同名列天涯五友之一

沪上生涯,无非烟霞,大好男儿岂能消磨时光。他毅然孤身一人渡海东去,寻富国强兵的梦,却困惑在“要保大清的江山,还是要争中华的国格”。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照片

最终陷在了艺伎、和歌织就的温柔乡里,红酥手,黄藤酒,再也不念故国山河。

深悲早现茶花女  胜愿终成苦行僧

怎么能忘华夏衣冠五千年传承,怎么能忘黄种人东亚这片最后的栖息地,夜里惊醒的他,毅然决绝,归国。

在这辫子遍地的国度,报国谈何容易。他选择了音乐,唱最浓艳的后庭花,以一个富贵公子浪荡闲人的角色活跃在中国的话剧界和音乐界。

李叔同扮演的茶花女

1907年2月,北风呼号,一群男人编排的中国第一部话剧《茶花女》首演,28岁的李叔同毅然决然饰演茶花女一角,以一个七尺男儿富贵公子的分量打开中国的话剧舞台,赞誉者有之,谩骂者有之。

1914年,《送别》的清新音乐之风火遍大江南北,迥然有别旧式音乐,他在中国又一个领域首开风气之先,即便21世纪的现在依然久唱不衰。

1918年,民国7年,39岁的他厌倦了红尘诸事,毅然抛下荣华富贵,抛下爱着的妻子和儿女,抛下偌大的名声,剃度杭州虎跑寺,落发为僧,法号“弘一”。

弘一法师像

从此世间再无演过茶花女的李叔同,只有吃斋念佛的弘一法师。

绅商学界欢迎弘一法师莅水心亭留影

“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活成了一部传奇:“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

弘一法师在俗时留影

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入世,以一老弱之躯,被天席地,四方奔走,号召国人抗日救国。

弘一法师像

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带着“悲欣交集”四个字,带着“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的他在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佛学诸领域的无限荣光。

弘一法师圆寂像

清平乐 再读弘一法师

我不为恶,谁能入魔;莲台端坐,清凉一佛。

一人站定,呼之谁答应?千年浮萍都是命,无风无雨飘零。

东邻红花娉婷,年方二八水灵。柳絮牵出好梦,飞过池塘放晴。

2016.1.28于伊川

后记:弘一法师的文章读来满嘴的烟火气。出家人也是人,有情有义,知恩图报。他在度自己,也是在度世人。

弘一法师圆寂前手书

2018年7月20日黄昏于伊川

备注:图片和音乐来自网络,其他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