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专栏 | 龙继红:关注学生多元成长 创新开发校本课程
创新开发校本课程
——以大同小学“同美体验”校本课程为例
龙继红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小学校长,“长沙市龙继红名校长工作室”首席名校长,湖南省特级教师,第十届国家督学。
作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近年来,校本课程开发风起云涌。校本课程能够从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个性和特长出发,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我调适提高个性化学习能力,促进创新品格的形成,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小学开发的“同美体验”校本课程,以培养多元化人才为出发点,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办学理念、课程特点及课程内容创新有机融合,不断凸显课程价值,有效推进课程实施,从而使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结构调整、学生选修管理等工作的开展更为科学。
一、明晰课程理念,厘清课程价值
校本课程理念、价值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学校特定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组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理论”,证实了不同生命需求之间存在着共性,而个体生命的共性需求与社会的整体发展诉求相生相成,这些与教育相关的理论,不断明晰着大同小学校本课程的实践理念。
在课程设计上,校本课程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以及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社会性,尊重个体生命潜在的成长变化规律。大同小学的“同美体验”校本课程,围绕“让每一个生命绽放独特魅力”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发展的多元性,围绕学生成长特点和兴趣爱好开设50多门课程,诠释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每一种魅力都是一次生命的绽放”的教育本质。
校本课程要打破班级、学科壁垒,打造成长共同体。大同小学的“同美体验”校本课程,把兴趣爱好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引导他们通过协作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慢慢地,这一校本课程逐步成为学生沟通交流、开拓视野的重要平台,成为丰富学生学习经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
校本课程要满足家长育人需求,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学生的成长会受到家庭影响,作为国家课程的延伸,校本课程应着力于区域性和个性化的基本要求,从家庭角度出发,考虑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进而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待。大同小学“同美体验”校本课程的设计,广泛吸取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建议,通过开展各类认识和适应社会的活动,增强孩子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彰显、魅力绽放。
二、突显课程特点,创新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建设既要重视内容的人文性,也要关注设计的系统性。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样,要有自己的课程理念、课程计划和评价标准,不仅要在创建中突显课程特点,更要创新课程内容,真正实现有目标、有计划地教学。
大同小学“同美体验”校本课程的建设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生命成长的独特性,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中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科学合理地设计了层级化、个性化课程,全方位实现了校本课程的系统性。
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力内涵所包括的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构成了智力者的8种能力;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类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课程类别设计中,“同美体验”校本课程遵循了上述教育理论,开发了“生命与健康”“角色与责任”“交往与合作”“创造与审美”4类共计50多门特色鲜明的课程,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在大同小学6年12个学期中,校本课程把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的成长串联一体,选修内容也随着学生个体成长螺旋式上升,为每个孩子在学习中发挥天赋提供了机会。
正如作家林语堂所说,学校应如同一片森林,学生可在其间自由跳跃,任意摘吃各种营养丰富的果实。倘若一所学校的校本课程综合考虑了课程门类的丰富性、层级设计的系统性、学生研修的自主性等多个维度,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更有活力的课程体系,那么学生自然会被激发出强烈的进取心、旺盛的求知欲以及多样化的个性特长,实现全面发展。
三、线上管理,科学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亦是如此。大同小学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尝试、反思与改进,明确了课程的发展方向。其一,始终关注儿童多元化的成长需求,对照《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开设课程。其二,始终关注课程的专业性,通过校内教师专业培训、引入校外兼职教师等一系列途径,推动校本课程精品化。其三,始终关注时代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教育、创客教育、课程思政等内容进入小学教材,校本课程也开发相应内容,提升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
虽然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信息技术与课程管理深度融合,催生了新的教育教学规律,但在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学生需要什么、教师要上什么课、学校怎样管理,仍是传统而核心的3个命题。
在校本课程开设初期,大同小学通过线上问卷、座谈走访等形式了解教师、家长和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和需求,并结合教师专业能力、学生需求等因素,合理安排各级课程,积极建构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
大同小学“同美体验”课程多达50多门,如何满足1200多名学生个性化选课的需求?为此,学校自主开发了校本课程线上管理系统,融合信息技术评价管理机制,推动学校形成了开放的教育评价平台,推进家校育人不断融合。
在校本课程线上管理系统中,家长和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课程门类、授课老师、学习内容等信息,学生可以根据喜好“看单点课”,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选课,并在系统中记录6年小学研修过程的点点滴滴;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报名情况,快速便捷生成学生名单;学校管理层可以根据课程评价对课程进行动态管理,淘汰学生普遍不喜欢的课程,开发和完善受学生青睐的课程。
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随着校本课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的实施,教师们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发现学生的长处,发挥学生所长。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1年5月A版
一键“分享”支持下,觉得好看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