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末、茉、弃的草书
晋 · 王羲之 · 上虞帖
一般来说,未和乐两个字部,在写含有乐字部的草书时,必须写乐字部。在写含有未字部的草书时,用乐字部代替,也不算错。这一点,写草书的朋友,可以留意一下。
唐 · 怀素 · 草书千字文
未字与末字的草书,也是相近的。和楷书一样,它是下短上长。末字部构成的茉字,很像业字。不同的是茉字需要突出中间一横,上面是两点,而不是三点。
晋 · 王羲之 · 末春帖
最后,我说一下弃字。简化字弃字,本身也是根据行草书演化而来。因此说,按照简化字快写,认识弃字的一种草书,也没有什么错。问题是,米芾这样草化弃字,有没有错误?
宋 · 米芾 · 好事家帖
宋 · 米芾 · 衰老帖
首先,我们分析米芾的思路,他为啥这样写?我认为,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根据王羲之的行书,简化而来。王羲之的行书,是根据楷书或者隶书而来。
晋 · 王羲之 · 日月帖
我们看,《晋 · 王羲之 · 日月帖》的这个弃字,首先是一点,接下来是三横,写的是弃字繁体楷书上面的云,和下面一横。
写道这里,笔画节奏发生了变化,从写横势的笔画,转化到写竖势的笔画。而竖势的笔画,就是写两个短竖。
而这两个短竖拉长,再省略弃字行书后面部分,就是米芾的弃字。如果不拉长,继续写个未字部,就是王羲之的弃字。
省略是草书的一般法则,因此说,以部分取代整体,完全没有问题。
汉 · 钟繇 · 宣示表
第二种,就是米芾精通篆法,米芾根据大篆,草化了弃字,省去了中间其字部。
大篆的弃字,与楷书不同,并没有一竖。到了小篆,才有了一竖。
我们先看一下字例,然后再分析其结构。
商 · 殷墟甲骨文
首先,我们看大篆弃字最上面是什么?是子字部和三个点,三个点表示多,多什么?多子。这个子不是儿子,而是渣子。没用的东西,需要放弃的东西。
中间是什么?是其字部,其的原始本意是容器,人们对容器内的东西,表示期待。因此其着重的是内部,不是外形。
最下面,是两个手字部。
周 · 散氏盘铭文
到了《周 · 散氏盘铭文》,我们看,发生了变化,子倒过来了。其没有变,手没有变。但中间加了东西,加的什么字部?不好分辨,但绝不是十字部,也没有穿上其字部。
如果省去中间的其字部,和后加上的笔画。在结构上,是不是就与米芾的弃字一致了。
但我相信,米芾应该是第一种思路,第二种思路的可能性很小,因为米芾并不精通大篆。
草书的弃字,还有另一种写法,就是孙过庭写的,来源于楷书。楷书弃字的结构,基本与小篆保持一致。
到了小篆,弃字的下部中间,才明确成了十字部,一竖穿上了其字部。但小篆的其字部,已经成为异体了,更像是廿字部多一横。
汉典·说文解字注
楷书又取消了加在异体其字部的一横,左右两手,省略为撇捺,就成了楷书弃字的模样。
到了王羲之,又进一步变形,把通天的一竖断开,一部分归于异体的其字部。另一部分,与下面笔画,构成木字部。
晋 · 王羲之 · 东方朔画像赞
唐 · 孙过庭 · 书谱
《唐 · 孙过庭 · 书谱》中的弃字,是根据楷书的弃字草化而来。亦或者孙过庭时代,保留有王羲之弃字草书的字例。总之,《唐 · 孙过庭 · 书谱》的弃字,与二王体系一脉相承,很是精彩。
首先,上面不是云字,而写成了七字部。这样的写法,更符合大篆的传统。人家弃字上面,本身是倒子,而不是云字部。
实际上,隶书的样子,也不是云字部,更像是倒子。
汉 · 曹全碑
所以说,孙过庭将云字部,写成七字部的草书,更像是恢复了传统。
接下来,我们看王羲之把中间部分,独立出来,形成一个一体的,横势的结构。这个结构,当然可以用一横代替。然后连写木字,就成了弃字。这样,是不是与孙过庭的草书弃字有了区别,下面是乐字部。
虽然受到王羲之的启示,将其字部的异体简化成一横,但是孙过庭又考虑了传统,传统的一竖是通天的。故孙过庭的草书弃字,用了草书未字部,而不是用乐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