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天圆地阔一盘磨,人体虚实半相托

石磨,始现于晋代,有2000多年 与人类相伴的历史。即使今天的年轻人不曾眼见或亲自使用过硕大沉重的石磨,但也大致了解它的构造和它"稻之脱壳、麦之碾粉"的工作原理。

北宋翰林学士王禹偁(偁,读音:Cheng。 954—1001)曾作《磨面诗》:"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石磨的工作状态和特点跃然纸上。石磨很重,不仅是由沙岩琢成,还在于下半扇磨盘须与大地牢牢固定。上扇磨盘之重由下盘的最中心位置托起。中心有轴,故重且轻灵。所以"若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王禹偁家里是做磨面生意的,下笔真的有生活。我们练太极拳的人读到这两句,不由得会"拍案叫绝"。

记不得是哪一个太极名家讲自己的往事,说是有一次在家里磨面,他不小心一只手按在了转动中的磨缘上,自己的整个身躯忽然失控欲跌倒。望着自顾自转,不动声色的石磨,瞬间灵光一现,知道太极拳该怎么练了!

人们要想把自己身体练成石磨,有几个问题需要搞明白。

第一,什么是人体"石磨"的下盘。人体的腰部可左右平转,故腰及以上部位为上盘,双腿双脚为下盘。盆骨是个过渡,上托于腰,下联双腿于两侧的球窝关节,好比个万象节,这使得人体在类比石磨的时候,还有自己极大的灵活性。

人体下肢若想比功于石磨之下盘,自己的稳定性远远不够,必须借助于大地之浑厚,才有足够的定力。当然,人体是处在不断的位移转换中的,那个"石磨"亦是移动中的"石磨"。移动的动力哪里来,依然要借助大地之力。这说明在动态中的某一个时刻,两只腿各自与大地的关系是不同的。

第二,什么是人体"石磨"的上盘。人体石磨的上盘是腰以上的身躯加上头胫部位,两臂有自己复杂的使命,不应包括在内。身转磨移,有没有因素能够帮助并增大躯体转动的能量呢?有,那就是"造势"和"借势"。势从何来,来自意念相托于身外空间的"想象"和"假借"。有人把它叫作"吞天之力",算是一种高水平时意气相合于外部空间的感觉吧!功夫不到时慢慢练,也不用急着否定别人是在"意淫"。

第三,人体更重要的是斜向结构的建立。

我们人体的左右结构是对称的,上有两臂,下有两腿,中间一身躯。自然会有斜向两个组合:"左臂一一身躯一一右腿"和"右臂一一身躯一一左腿"。拳论里的"外三合"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这种斜向的关系里。下边我们就基于人体斜向组合对"石磨"原理进行研究。

当我们的身体在旋转中移重心向一边时,产生了前、后腿。前腿要求扣膝,小腿直立于地面,放松,踝关节内旋,一个目的,就是要保证在身躯向一边旋转的同时,前脚底百分之百契合于大地,这样这条前腿就合上了大地,前腿加上大地就是我们此刻的下扇磨盘。

那么这个斜向一组里与前腿对应的后臂、后手应承担什么样的工作呢?对一般人的习惯来说,或许是在推人、抓人或拔人,如果那样就错了。因为这样的推力一定会遭遇到对方本能的反抗,于是手臂上的僵力或大或小一定会产生。正确的方法应是将整个后臂、后手与身躯进行固定连接,或者讲用心用意将其完全"掩藏"到自己身躯的中线上,这样后臂、后手随身躯的旋转就是此刻身体"石磨"的上扇磨盘在作功,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用身体的力,而非用手臂的力。如此,我们就完成了身体的"石磨"效能。

如果说前腿后臂加上身体这一斜向组合的"石磨效应"主要完成了"定且旋"的工作,那么另一组斜向组合:前臂后腿加身躯此刻的工作是什么呢?

此刻后膝打开,后脚入地,探得大地反弹力之后整体随弹簧力向上,以完成"借地之力"。(请参阅前文《太极拳"借地之力"的几个步骤》)然后将此力上送腰胯,再沿脊椎上涌而过肩,达于前手臂。而此刻前臂松活圆转,在顺其自然中完成对对方的引带,所以这组斜向组合完成的任务是"导引"和"借力",是以前组"石磨效应"的"定且旋"为基础而作功的。

归纳一下,太极拳的身体动作绝大部分都包含"旋转"和"移动"在其中。旋的部分由前腿入地而固,后臂连固于身躯并随之旋转,手与臂在与对方接触点上可旋而不主动横向施力,从而完成身体的"石磨效应"。

而身体"移动"的功效同时由另一斜向组合来完成。后腿引地力驱动身体前移,而前臂在自然中接受地力而用之于对方。

(半生太极缘,喜交新朋友,有用即拿去,敬请点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