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通识教育体系的创新实践】新...

新文科建设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新路径,需要从根本上打破专业与学科间的壁垒,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深度促进产学研融合,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力推进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运用新文科建设理念指导通识教育体系建设,通过长期持续探索并不断推进,通识教育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推进了学校新文科建设。学校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通识教育的创新实践。
一方面,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积极推进通识教育体系建设的改革创新。
新文科背景下的通识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我们根据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出发,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机制体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持久发力。
第一,不断探索通识教育的新理念与新做法,持续推进通识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作为一所重要的财经外语类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经世济民的高素质人才。2001年,学校开始实行弹性学分制改革,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作为与弹性学分制改革配套进行的课程体系重塑,对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了分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成为后来通识课程建设的探路基石。此后,学校对通识教育持续进行探索,有效提升了教育质量。2015年,学校明确提出要加强通识教育,在公共基础课程基础上,建设通识通修课程。在此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以新文科理念为引导全面启动通识教育改革工程。2017年,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通识课程和通修课程进行分列,加强对学生选修通识课程的要求。2018年,核心通识课程被正式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并出台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科生大类培养主修专业确认实施方案(试行)》。此项改革持续推进,到2020年构建起了比较完备的通识教育体系。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注重过程管理,确保通识教育改革到位。从2016年开始,学校将通识教育改革作为学校重大教学改革工程,从制度保障层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顶层设计,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成立“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强化对通识教育工作的指导。2017年,学校决定成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于同年11月颁布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试行)》。设立“通识教育中心”和“通识教育助教联盟”,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识教育中心”负责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负责通识课程和主讲教师的遴选工作,对核心通识课程进行立项建设。“通识教育助教联盟”,负责管理和培训学生助教。制定通识课程建设具体标准,强化过程管理。学校制定并颁布《通识课程及主讲教师遴选标准》和《通识课程教学规范及质量标准》,对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还定期组织开展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依据质量评估结果,严格执行通识课程及其主讲教师的退出机制。
第三,通过实行弹性学分制,完善主辅修专业制度,实现跨专业和跨学院的融通,把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到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国内较早推动学分制改革的高校之一,2001年开始实行弹性学分制。在弹性学分制模式下,所有修读课程全部由学生进行选择,学生可以完全自主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内容,大大拓展了学生成长成才的空间,也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弹性学分制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除主修本专业外辅修其他专业或选修双学位的机会,极大地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目前,学校12个学院提供了29个辅修专业和29个双学位培养方案,学生实现跨专业选修的比例一直保持在50%-60%之间。学校已经形成了以“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创新人才”为特征的教学模式,有效突破了部门之间、学院之间、专业之间的壁垒,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一精多会”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另一方面,在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
检验新文科建设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就在于我们能否打破校内外、学校各学科之间的壁垒,构建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性、科学前沿性、国家战略性的教育体系,并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作用。近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正是本着这一基本思路,在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作者夏文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教育# #高等教育# #大学# #人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