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中国沿海百姓吃什么?海南老兵:那时很苦,每天只能吃鲍鱼

提起鲍鱼,很多人便会认为是“有钱人”的标配。在很多影视剧中,富豪们的酒席上,也必定会出现这样的压轴菜。除此之外,像大闸蟹、小龙虾等海鲜,也成了小资生活的象征。换句许话说,寻常老百姓根本享受不起这样的东西。但一张民国儿童吃大闸蟹的照片却意外走红网络,难道民国百姓的生活水平已经这么高了么?这还是我们想象中的民国么?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听爆史君给大家慢慢道来。

吃大闸蟹的小朋友

老兵的感慨

在民国时期,中国战乱频仍,老百姓先后经历军阀内战、抗日战争等战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粮食方面,也没有保障,很多时候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渐渐好转,但在1959年到1961年,中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造成了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因此,从那个年代过来的老人都有家里屯粮的习惯。去年疫情期间,不少老人都买了几十袋大米和白面放在家中。

海南琼崖纵队

之前海南琼崖纵队的老兵们去学校作报告时,看着一个个体魄健壮的学生,动情地说:“你们现在的生活多好啊!每天都有白米饭。我们那会儿很苦,每天只能吃鲍鱼。”吃鲍鱼也成了苦日子?不仅是底下的中小学生,就连不明真相的网友也大惑不解。这就得从沿海百姓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说起了。

上世纪临海百姓的饮食

福建、广东、海南等地的百姓,由于紧邻海边,所以基本是靠海吃饭。鱼、虾、蟹根本不愁,即便是在战乱年代,依旧可以从海里捕到鱼虾。在很多人看来,海鲜是很美味的东西,营养价值很高,沿海百姓必定不愁吃喝。但事实上,沿海百姓在灾荒年代看到鱼虾等海鲜,只剩头疼。

沿海百姓晒海鲜

在当时那个年代,调味品并不丰富,所以渔民们虽然总能捕到鲍鱼、海参、大闸蟹,却无法做出美味。他们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将海鲜放到锅中蒸熟了吃,但顿顿吃带有腥味的鱼虾,有几个人能受得了?不夸张地说,当时沿海百姓吃鲍鱼、海参、大闸蟹都吃腻了。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倒给家禽。能吃上一顿猪肉大米饭,简直比过年还让人高兴。

鲍鱼

一位渔民感慨道:“有一次,家里海参多到实在吃不完。但肚子又饿,只好晚上偷偷吃海参。生怕被人嘲笑,我家穷到只能吃海参。”相比起沿海百姓,内陆百姓的饮食要相对丰富些。毕竟除了畜养的家禽外,偶尔还能在山上打点野味。而且在和平年代,内陆的蔬菜也很丰富。时过境迁,当年被沿海百姓吃到腻的海参和鲍鱼,如今经过一番炒作,成为了只有富人才能吃得起的美味佳肴。

老奶奶

结语

但不管在任何年代,我们都要铭记一点,那就是珍惜粮食。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为后人积福。犹记得袁隆平先生在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亲眼见过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饿死人。当记者问他是否特别害怕再次出现这样的场景时,袁隆平先生掷地有声地说了三个字:“不会了!”

袁隆平

他和他的团队,在他有生之年实现了他的“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技术也在陆续取得突破。中国因为有了他们,更加繁荣和富强,而我们也不能辜负他们的辛劳和汗水,从小事做起,从珍惜粮食做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