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篇文章,我就不再是一个“知识焦虑“者!

我患过“知识焦虑症 ”。

对一个求知若渴的人,对于一个买书成瘾的人,对于一个把一分钟的时间掰成两分钟来用的人……“知识焦虑症”这个症状我曾经有过。

知识焦虑症,又名信息焦虑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量是呈几何数增长,在充斥着我们的大脑,填补我们的心灵,我们又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不想被时代抛弃,想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但在我们的心智能力认知没有跟上,知识与信息让我们的心灵更拥挤,越学习越焦虑,越焦虑越恐慌越想学这学那。知识焦虑症状明显了,还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但很奇怪的是,这个“知识焦虑症“是体现在自我的教育上。对孩子的教育上,“知识焦虑症”的症状在我身上一点也找不到,完全是截然不同的态度。

有人很纳闷我对孩子的教育,如何修炼风淡云清气定神闲的境界?怎么就能做到从容,不给孩子报这报那学这学那呢?

没受大环境小升初影响,去拼奥数拼杯赛,因为孩子说不想学。没跟小环境走,即使隔壁邻居家的孩子都在学这学那,周围充斥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声音,也都不跟风去报。给他买的一套四五十本的《猫武士》,他一本接着一本看,我决不会强求他同时看其他课外书,深刻领会曾国藩老先生的读书不二精神: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之前的英语趣配音,鼓励支持他,从而他一天也不间断坚持了1200多天;绘画的兴趣爱好,一个陪伴风里来雨里去,从幼儿园至今没变过……

可我自已呢?

一本书没看完,就想着看第二本书;一个课没听完,就想听另一堂课;看着别人学富五车,出口成章妙笔生花,而自已却是才疏学浅。网络上那些标题某某靠写作月入几万,某某是如何走向成功之道等无不在挑逗着那脆弱的神经,让我忙着学这学那,什么都想学。

内心的焦虑恐慌,生怕被时代甩掉淘汰,那焦虑的导致忙碌的起劲儿就像是猫爪抓了似的疼痛,心急火燎的。想着要是写作不行,你看某某女孩手绘做的那么好,改学手绘吧;看那演讲者侃侃而谈,又想学演讲;再看别的孩子妈妈零基础都学的一手好画,也想去学画画;对,PPT动画做出来很酷炫,又想学PPT动画……更不要说每天工作要用到的平面设计,我都想提升加强。而学起知识来如那狗熊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

渴望财富自由,遐想着有朝一日,用知识的力量去改变命运,要是喜欢的写作能月入过万,那可是睡睡都会笑醒。于是好学到眼都要学瞎了,可写出来的文章呢,照样是阅读量少的可怜,仰望那十万+的阅读量,脖子仰的脊椎都得病了,那水平差距就是接上个十万八千个云梯呢还是够不着。

“知识的焦虑”,让我囤了很多课,囤了很多书,每天把自已搞得很充实,填鸭子式往自已的大脑里塞各种知识,时间那可是没有一点缝隙儿,即便是针也插不进来,碎片时间都被我一点一点的缝补起来,在我的字典里找不到无聊两字,连我妈电话我想跟我多说几句,我都想立马挂了电话说要学习,让我妈错觉,她的女儿即将考清华北大,而且按照这么勤奋好学肯定能考上。

我被自已的勤奋好学感动到哭。今天这个专家说这样学习方法好,明天那个大咖说那样阅读好,我都很热衷,可结果收获甚微。发现自已好像什么都不是,越学越焦虑,越学越恐慌,越恐慌越学,学知识的漩涡就这么一直在转着,而我正位于漩涡的中心。就如一个焦虑恐慌的家长,在指使着“我“学这学那。可我毕竟不是孩子,既要工作又得忙于生活中的家务等事,用来学习的时间就那么点。

 “你看,你睡下去时我在看书,你醒来看到的你那妈妈还是在看书。”如果问我的孩子,妈妈说的最多的是哪句话,我想他肯定会说这句话。我比“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古代人物还励志。

孩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心态,在我身上竟形成了是如此巨大的反差。

这是分割线

读了《这样读书就够了》,我发现我缺乏一种学习的能力,缺乏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能力,缺乏拆为己用的能力。

“对于成年人或职场人来说,怎样实现真正的成长呢?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供接收的信息量空前泛滥,但能否真正地通过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还在于学习者自己:

第一,学习者是否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可以拆为己用,可以处理信息,可以解决问题。归根结底,学习者是否能够达到知行合一。

第二,学习者是否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反求诸己,可以触类旁通,可以举一反三。是否可以不断升级,最终成为专家。”

要做到 “成人学习“,得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并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要明确目标,强调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内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到反思的能力以及行为的改变,学习是要做到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书上写到,比如在读致用类的书,没有必要非得读完一本书,如果读的书在工作中用上一丁点儿,那么比起泛泛的整本读完,貌似懂得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来说,图书给我们创造的价值就已经远远超过书价。仅此也就够了。

《这样读书就够了》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拆书法,RIA方法论(阅读拆页+讲解引导+拆为己用),学会了锻炼“成人学习“的有效工具——便签学习法:

1、用自已的语言重述;

2、链接自已的经验或者疑惑;

3、写下应用(目标与行动)。

便签法:一个聚沙成塔的好工具。真正学会一种”拆为己用“的本领。

又联想到最近读的秋叶大叔的《高效学习7堂课》这本书,这7堂课是:

1、定位力(选对方向,比马上开始更重要)

2、框架力(构造体系,才能建立长效学习力)

3、精进力(刻意练习,让技能成为本能反应)

4、联机力(人工智能时代,你需要第二大脑)

5、复盘力(成为活学霸,要靠高质量的复盘逆袭)

6、输出力(别用低质量的输出感动自已)

7、迁移力(所有学习的终点,都要培养跨界能力)。

有人说,“我不看书,看书看得头晕脑胀,有些书让你这样,有些书让你那样,该改变的还是没改变。算了不看了,看了头更疼。什么网络信息、朋友圈我也不看,看了让人更烦……”

买了《高效学习7堂课》这本书,并加入秋叶大叔创建共读这本书的微信群,在群里发现很多优秀的小伙伴们,但我发现我已不焦虑了。因为我已经明白了自己要的是什么,更加坚定更加清晰明确自己的定位,有了定位就有了框架,朝着明确的目标方向,不断地学习持续地学习。不会再做“松鼠型学习者”,存贮了大量“干货”,到用的时候反而记不起来放在哪里。我要做“蜜蜂型学习者”,从简单的、基础的东西搭建框架,理清学习路径,一点点积累。不然,也会出现那人说的那样的现象。

对《这样读书就够了》《高效学习的7堂课》的学习,而写下这篇文章,已发现自己“知识焦虑”的症状已经消失了!也是对自己学习的一次复盘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