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10年没有新的增量,只不过是在苟延残喘

无论是一个家族、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没有增量就意味着衰落和死亡。为什么呢?

如果一个家族没有增量,产业会分家,越摊越薄,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

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增量,利益结构会僵化,人才会流失,市场会把它淘汰;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增量,会内忧外患,滋生腐败,不断被强国蚕食殆尽。

我们说个大家熟悉的故事。

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是为了报恩吗,是为了兴复汉室吗,还是为了宏图霸业?其实都未必。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也许可以归因于他对魏国的实力不切实际的看法,他在《出师表》里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话意思很明白,信心很充足,准备大干一场。

但是,第一次北伐失利以后,诸葛亮清醒认识到魏国比蜀国强大太多,却还是坚持北伐。他在《后出师表》里说:“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这话是说,不北伐等于坐以待毙,与其坐以待毙,干嘛不搏一搏。

尽管两次形势判断不同,诸葛亮都坚持要北伐。很多人说,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伟大!他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草庐之恩,感人!

这种解释有几分道理。

但是从更深的层次看,诸葛亮北伐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诸葛亮拥有最出色的增量思维。

蜀汉只有“一州之地”,兵力、人才都远逊于曹魏,时间拖得越久,曹魏“综合国力”的优势会越明显,吞并蜀国是迟早的事。诸葛亮认识到——没有增量就意味着灭亡。

在东吴执政的诸葛恪是诸葛亮的侄子,他也说过,今天的曹魏比战国的秦国强数倍,而吴蜀两国的土地还不到六国的一半。所以说,诸葛亮不一定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恰恰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尽人事听天命。

可惜的是,诸葛亮死后,他的两位接班人蒋琬、费祎一个比一个保守,第三位接棒的姜维虽然有志于北伐,但蜀国已经错过了曹魏内乱的最佳时机。姜维穷兵黩武“无岁不征”,结果加速了蜀国国力的衰竭。诸葛亮死后不过30年,蜀国就走向了灭亡。

今天,如果你运营一家企业,一定要有增量思维。《增量模式》理论创始人黄校长说:“有增量就是时间的朋友,没有增量就是时间的敌人。”

有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朋友准备结婚,一家人为了筹钱焦头烂额。父亲十多年前开始经营工厂,效益并不好,十多年来就靠一点微利支撑着,这两年工厂甚至开始亏本。可是峰回路转,工厂虽然没赚钱,工厂底下那块地皮拿出去一估价,竟然已是价值连城,这让一家人重新燃起了希望。

然而从创业的角度看,一家工厂10年赚的钱,还没有工厂下面那块地皮10年的增值多,这家工厂所经营的业务一定是时间的敌人。其实身边这样的例子不少见,只能说明过去这些企业惨淡经营了十几年,都没有自觉地运用增量思维。然而在时间轴上看,存量是个伪命题;组织要么上升,要么下降,如果没有增量,企业会随着生命周期消亡。时间是大道,企业一定要做时间的朋友,企业家一定不能停止增量思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