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捉妖记2》失利原因,核心团队少了他,梁朝伟成背锅侠
春节档进入第六天,大年初一上映的六部电影在票房上逐渐拉开了距离,给人一种“尘埃落定”的感觉。
在票房方面,《唐人街探案2》成最大赢家,以超过16.6亿的票房领跑,排在亚军的是《捉妖记2》,接近16亿,但颓势明显;排在季军的《红海行动》一路逆袭,会产生长尾效应,再过几天就会超过《捉妖记2》,最终和《唐人街探案2》争夺春节档票房冠军的宝座。
纵观整个春节档,其实最可惜的是《捉妖记2》,也是最让人意外的一部。说起来,这部电影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捉妖记》的出色表现,让续集在档期里本身就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再加上新增了影帝梁朝伟、李宇春两位主演,其实是给了影院和观众很多信心的,再加上前期宣传投入上最多,所以《捉妖记2》先声夺人,大年初一上映首日票房超过5亿,占尽先机。
而不断的走下坡路,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就是电影质量不行,故事太差,看过之后根本想不通电影都讲了什么,这方面完全不如第一部,《捉妖记》井柏然“怀孕”,他和白百何一路保护小妖,最后和大反派对决,主线清晰、故事简洁明快。对于《捉妖记2》,一句“质量不行”显得太笼统了,究其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思考。
首先是,更大的野心,反倒桎梏了电影的创作。《捉妖记》当年拿下华语电影票房冠军,一时风光无两,这个结果是制片方最初没有想到的。而到了《捉妖记2》,有了前作的荣耀,其实整个团队的创作压力都很大,自然也有了更大的野心,就算票房不能超过《战狼2》,至少也得拿个春节档冠军吧?票房怎么也要比《捉妖记》高出个10亿才像话吧?
于是通过《捉妖记2》能看到更明确的创作动机,更多的商业元素、指向性更强的宣发方向。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而胡巴形象其实主要也是吸引青少年的粉丝,于是《捉妖记2》的整个剧情过于偏向低幼了,为的是能给小朋友带来更好的观感,所以甚至都没有第一部中那样激烈的对抗和凶狠的反派,杨祐宁饰演的云青,甚至都说不上算不算是真正意义的反派,他其实人畜无害啊!这决定了电影少了很多戏剧冲突和大起大落。
其次是,故事低幼的问题制片方不可能看不到,他们解决的办法是引入梁朝伟、李宇春两个演员,让他们两个作为喜剧担当,来制造成年观众喜欢看的笑料,而井柏然和白百何那一组承担亲情部分,用陪伴还是放手,带来关于子女成长的话题。这样的处理结果让电影显得主题不明确,梁朝伟和李宇春两个演员对应的角色落不到实处,造成了口碑下滑。
于是,有一些观众将电影质量差的原因迁怒于梁朝伟,甚至有人说他晚节不保。冷静的分析一下,其实梁朝伟的表演本身没毛病,屠四谷的人设是剧本写好的,整个故事也是来自于剧本,演员的人物是完成的传达人物,给出合理的表现,从这方面来说,梁朝伟表现的明明很出色,在他为数不多的喜剧片中,《捉妖记2》算是笑果传达的很好的。另外,这也是梁朝伟首次参与这么重CG特效的电影,和胡巴的对手戏,梁朝伟的无实物表演其实很出色了,特别是抱着胡巴的戏份很真实。因此,梁朝伟应该得到的不是差评,而是好评。
那么《捉妖记2》的失误原因是什么呢?看一下电影的编剧和监制,会发现这一步的制作人主要由安乐老板江志强和奚仲文操刀,而编剧是吴炜伦、陈咏燊和苏亮,前两个是香港之谜编剧,苏亮是内陆编剧,是《港囧》的编剧之一,《捉妖记2》的故事和第一部联系不大,变成围绕梁朝伟和李宇春的闹剧,没有很好的承袭上一部的故事线,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主创团队的变化,要知道《捉妖记》的编剧是袁锦麟,编剧团队换了,故事也就变了。
所以说,《捉妖记2》最大的失误是没有袁锦麟操刀编剧,哪怕更大的投资、更高的制作水准,仍然没能让观众为电影买单。
所以真正要为电影背锅的是安乐老板江志强,作为电影的总制片,他有责任把控电影质量和工作人员,看一下袁锦麟的履历,《风暴》让安乐扭转颓势,大赚一笔,《捉妖记》同样让安乐赚的盆钵皆满,本来这种合作关系应该继续的,但袁锦麟却放下《捉妖记2》,转投新丽传媒还是筹备《素人特工》,他和江志强之间有什么问题不得而知,但没有了袁锦麟,肯定是安乐的一大损失,也导致了《捉妖记2》的口碑、票房不佳。
最后多说一句,袁锦麟对传统的香港警匪片情有独钟,小编之前看过《素人特工》的剧本,很有香港八九十年代喜剧片的味道,同时融入了007的元素,并且会有很多特效镜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