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中树的形态是如何随时代演变的?
2021-03-20 13:26
“山无树不秀”,可以说,树的形象是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的形态各异,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使得山水画增添了自然气息,所以龚贤《画诀》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学画先画树。”《芥子园画传》开篇也说:“画山必先画树”。
但中国山水画中树的形态是随时代演变的,这个过程是慢长的;从魏晋时期的“刷脉镂叶”到隋唐时期的“刻画之法”,到五代两宋的遵循自然,到元明清时期追求的笔墨情趣,一直到今天的百花齐放,中西融合。树从最初的装饰性元素,到现代画家笔下形式语言,经历了一个时代演变过程。
魏晋时期:树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设色浓重,且带有明显的装饰性。比如从所传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树,设色浓重,无论树干还是树叶都采用人物线描的技法,即双钩填彩方法,所以唐人张彦远形容魏晋时期画树木为“刷脉镂叶”。
隋唐时期:树开始走向自然和真实。展子虔《游春图》标志着“山石树木”从人物中独立出来,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群树已经接近了自然形态的描绘,错落有致,有远近虚实感。唐代画家张璪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朝名画录》记载:“张璪员外……尝以手握双管,一为生枝,一为枯枝。”这种笔墨、景物结合画树的方法,开创了画树之先河。
五代时期:山水画中的树开始有了灵性。如董源画中之树追求远近虚实,真实而细腻,展现了江南山水的灵秀;巨然画树叶善用“焦墨破笔”,使得树叶更加有神韵。
两宋时期:树开始有了“立体感”,因为出现了皴法,开始追求树的质感。正如荆浩所说“笔尖寒树瘦,淡墨野云清”,画家们画树,不仅要求形象生动,而且讲求笔情墨趣。南宋马远所画树木舒展,有“拖枝马远”之称;夏圭所画树木,用笔点、戳、夹笔,画树叶更加松动、自然。
元明清时期:倪瓒等元代画家画树追求“文人气”,但树的基本形似还是存在的,是忠于自然的;到了明清的石涛、朱耷以及“扬州八怪”,形似被进一步忽略,画家主观审美情趣压倒一切,更加突出画家的个性。比如石涛创造性地运用了许多点法来表现山石树木,效果变化多端,虚实相生。
现代:山水中树的表达开始向形式语言转变。如黄宾虹笔下的山水树石的具体形状多不可辨,张大千独创“破彩法”,所画树形随意自如;李可染画树吸取了西方绘画光的元素,陆俨少作品中的“山石树木”更是一种形象化的提炼,而吴冠中的作品,树则变得抽象化和现代化了。
编辑/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