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效应:管理者的魔法
主播 | 筱小
我们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心理学效应,今天的内容,是写给各位“管理者们”的,我说的管理者,是广义上的管理者。
也许你本身就是一个老板,你肯定需要管理员工;也许你为人父母,你当然也要管孩子;也许有人说:“我不是老板,我也不是父母,我就是个上班族或学生,那我还需要知道这个效应吗?”我的回答是:当然需要,你也是管理者,因为你要和人打交道
那到底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呢?在我看来,一个好的管理者不仅要能用好现成的人才,还需要让人在他的手下得到进步。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把电脑比喻成“人”,那你把电脑用得再好,你也不能算是个优秀的管理者,因为电脑在你手里无法得到进步。
当然,人不是机器,机器可以用的时候就拿来用,坏了可以修,其余时间可以放着不管,但人不行,人需要管理,也需要进步。
而进步,
是所有人的硬性需求。
那么,怎样才能让人进步呢?
一个实验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
先来说一个管理学上特别经典的实验:
上世纪2、30年代,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做了这么一项实验:
梅奥想看看工厂厂房里面,那个“灯光的亮度”,是否会提高工人们的“生产率”。
研究团队就猜想:如果车间的照明变得亮了,那么工人们就应该能看得更清楚、更能集中注意力,于是工作效率应该也能提高!
结果发现:果然是这样! —— 工厂的灯光调亮之后,工人们的产出,确实提高了!
然后研究团队又想:如果工作环境比以前干净整洁了,那工人们在里面工作就会很舒服,是不是工作效率也能因此再提高呢?
结果发现:又是果然如此!
于是研究团队就来劲了,调整了各种原本的设定,比如休息的间隔、午休的长度,甚至连环境的湿度都试过了!
结果发现:依然是果然如此!嗯,研究团队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
这时候又有人突发奇想,说:我们做研究,可是要全面啊!既然灯光更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那么灯光要是调得比之前更暗,那么工作效率,是否会降低呢?
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当照明调到比原来的亮度更暗之后,效率,还是变高了!
这,应该怎么解释呢?于是他们继续实验:他们把环境整洁度弄得比之前更乱,工作时间也延长,可工人们的效率,依旧比平时要高!
你看,这就把人给搞糊涂了,这完全无法解释了呀!于是团队有人建议说:那我们干脆把灯光调到我们来时的第一次那样,也就是“恢复出厂设置”,看看会怎么样吧?
结果,当全部都恢复到以前的亮度和整洁度之后,工人的效率居然还是要比以前要高!!
这时候研究团队才恍然大悟,原来,真正影响工人们的工作效率的,既不是亮度,也不是整洁度、更不是什么湿度,而是研究者对工人们的 —— “关注度”。
也就是说,因为有人在旁边儿这么看着,于是工人们就会干得更卖力。人真正在乎的,是人的关注。
这就是著名的霍桑实验,
霍桑不是人名,而是这家工厂的名字。
霍桑效应,指的就是: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被观察的时候,就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现象。
▲霍桑工厂,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座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
两个方法
好,那既然如此,
管理者们应该怎么关注呢?
首先,我们这里说的“关注”,
其实就代表“管理”。
这一点应该很好理解,就好比说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心,其实就是为了关注完了之后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是吗?
关注不是站在旁边像个木头一样就那么看着啥都不干,也不是像清宫剧里的太监盯着宫女那样进行监视,要不然你直接在工厂里装个摄像头不是更方便吗?显然关注不是这些意思。
关注就是为了看完之后“给反馈”,
也就是“管理”了。
这里我们先穿插一个数据:
有一家叫做盖勒普的著名调查机构,他们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想看看“领导的关注对员工工作效率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一个团队里,如果领导完全不管员工,爱干啥就干啥,放任自流,员工就会非常懒散。统计表明,在这种情况下,依旧能认真工作的人和懒散的人的比例是 1:20 。
也就是说,在你的公司里,当有 1 个不管领导在不在都会认真工作的人时,也会有 20 个领导一旦不在就放羊的人,所以你还是得管着点,95% 以上的人,都需要被管理。
那,我们应该如何管理呢?
这里我们需要再强调一遍,管理就是关注之后给予适当的反馈,如果你只会发号施令,布置作业,那这不叫管理。这样的人压根都不能算是一个领导,这种领导通常都是时间熬出来的。
而反馈,大致上可以分成两种路线,
一个是负面反馈,一个是正面反馈。
负面反馈有着它特殊的用处,但对于大多数人的大多数工作来说,正面反馈的效率,显著高于负面反馈,这在管理界早就是共识了,我们的读者应该也很熟悉了。
而我们重点要讨论的是,
正面的反馈,到底应该怎么给呢?
我在身边就看到很多人的正面反馈方式,嗯...有点问题。多数人自以为所谓“正面反馈”其实就是夸人,常说的也无非就是“不错、很棒、挺好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如果你想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你必须学会以适当的方式,给予正面反馈。
那具体要怎么做呢?
回答是:你要反馈 —— 你的感受。
怎样给反馈?
脑神经科学对大脑的理解是这样的:
首先,负面反馈会让人的大脑进入“防守状态”,他会认为你的批评是对他地位和人设的威胁。他会立即从“生理上”就把自己封闭起来;相反,多鼓励,他的大脑才会是一个“开放状态”,他就更容易增加神经元连接。
所以,咱先不说负面反馈是否给对方造成了伤害。即便没有,负面反馈也会让对方变得“什么也听不进去”,那么他进步的速度就会变慢,甚至是停止,因为他忙着“防守”呢。
但我们不是说完全不要负面反馈,据统计,负面与正面的反馈比例,最好是1:3——1:5,当你给出 1 个差评时,也要给到 3-5 个好评。
一般人的习惯,是看到别人做错了什么,自己就会有一个强烈的冲动想要给他指出来。而你作为一个领导,就必须抑制住这个冲动,反其道而行之,要学会发现别人做对了、做得好的时刻,并且给他指出来。这叫“有意识的好评”。
我不知道你听没听过这个故事,
下面有四道数学题:
1+1=2
9÷3=3
8-2=5
2×2=4
请问,你看出了什么吗?
多数人会下意识地说“有一道题答错了”,但很少会有人说“有三道题答对了”。这个例子虽然听起来很“鸡汤”,但你作为领导,需要这种眼光。
好,当你能够抑制住负面反馈的冲动之后,也找到了闪光点,然后想要给予正面反馈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你一定要谈论自己的感受。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比如,你是一个经纪公司的老板,你手下有很多艺人,你听了他们的新歌,这时候你要怎么夸呢?
回答是:你要说自己的感受,比如“这首歌的旋律让我感到很放松、这首歌让我想到了家人、歌词的哪一句让我的内心有所触动等等”这么说是绝对没问题的。
可你要是这么夸,比如:“你的某某音节处的高音转换处理的非常好,颤音的把握也不多不少,气息很稳,咬字清晰、音准很好。”
你这不叫夸人,这叫点评,这不是领导的说话方式,而是选秀节目里那些评委的说话方式。
你不是评委,也不是考官,你是领导,你一定要抑制这种“点评式夸人”的冲动。
我们再换位思考一下,你今天是我,你写了个文章,读者是这么夸你的:你这个文章,用词很精准,举的例子也恰当,思维方向也很独特,排版与配图都很有新意,是一篇好文,赞!
如果是你,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会觉得自己被夸了吗?我想不会,你反而会有压力,你会觉得自己被点评了。
相反,如果读者说:读完这篇文章,引起了我的一阵思考,我在想这么一件事情,而其中的某句话,触动到了我,或者很温暖等等。
你看,这就是“只说自己的感受”,这时你才会觉得自己得到了正面的反馈,之后你就会因此更加努力。所以,夸人是有技巧的。
我们再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你今天和女朋友出门,你觉得她今天衣服穿的特别好,你说“啊~你这个衣服的色调,和帽子、鞋子、包包的搭配都很不错,挺好看!”
你猜猜女朋友会开心吗?
也许她内心会想:你懂个啥?
可如果你说“和你走在一起,我感觉自己特有面子!”这就是说你的感受,这叫正面反馈。
你今天回家,太太给你做了一顿美味的晚餐,你怎么夸呢?简单,“我好幸福啊!”这就可以了。
可你要是在那里做“点评式夸人”,说什么“啊咸淡刚好啊、卖相好看啊、营养搭配均匀啊什么的”,你猜接下来的剧情会如何发展呢?我反正是不建议你这么做。
所以,请你以说自己的感受为主。
当你把自己的感受描述的越精准,
对方就会越受鼓舞。
总结来说,一个人能成为队友的领导,并不是说他所有的工作都比队友要强。可领导们总有这种错觉,觉得自己啥都比你强,这其实是大错特错。
一个人评价另一个人,很难做到公正客观,你其实并不了解他人,也不了解他做的事,你最多也只能说说自己的感受,而员工真正需要的,就是这些。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刘邦,他真的很懂“夸人之道”与“用人之道”,他从一个没什么文化的小亭长做到皇帝,其中也少不了这个因素。
你要是看过一些楚汉的故事,就一定知道刘邦经常说的那几句口头禅,每每手下的弟兄们做了什么事,他都会惊讶地说:“哇!你这个,怎么做到的?你为什么这么厉害?能有你在我身边,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你看,这就是只说自己感受的“满分夸人”,如果听到这句话的人是你,那你此时会不会很开心,且更加努力呢?如果会,那么请你也这么对待别人。
好,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全部内容,
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考吧,
感谢您的阅读,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