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干货!税务稽查实务疑难问题解析
一、关于稽查询问
税务稽查的询问是指在日常稽查工作中,为进一步获取证据、固定证据,而向当事人、见证人或其他有关知情人问话了解落实案情的过程。在询问过程中形成的询问笔录是税务行政处罚案件最常用的重要证据之一,是日后案件是否经得起复议、诉讼等考验的书面材料,也是考量稽查人员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应该说,要将查处的每个税务案件办成铁案,询问笔录的质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有些税务稽查人员在税务稽查询问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和程序进行,导致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稽查定案的有效证据,甚至错失掌握新线索的时机,给部分违法当事人以可乘之机,大大降低了稽查部门的执法威信。为此,笔者结合长期的稽查执法工作经验总结了询问笔录的一些制作技巧,以供大家探讨。笔者整理稽查询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六个问题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要尊重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断。稽查人员与当事人在税务稽查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作角度不同,很容易产生不同意见甚至矛盾,所以,询问应遵循的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在询问时,必须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应按照被询问人的表述如实记录,不能因为被询问人语意不详或逻辑性差而自行整理一段文字作为询问内容,同时,要尊重被询问人的权利,允许其进行辩解和更正。
(二)询问内容要限于与税收有关的问题。承办案件的稽查人员在询问之前一定要先理清思路,明确主题,紧紧围绕被询问人的违法事实展开询问。对重大案件或案情较复杂的案件,稽查小组成员可以预先讨论一下,确定询问的内容和方式,有的放矢,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方法,提前作好准备,拟出一个可行的询问提纲,避免问不切题,导致遗漏重要线索和证据。
(三)对财务人员及法定代表人等税务当事人的询问要个别进行,不能进行集体询问,有必要时应分组同时询问,这既是法律的要求,又可避免当人互相串通。与此同时,在税务稽查案件中对涉案人员全部应做询问笔录,避免做片面笔录。有的稽查人员仅对其中一人作笔录,而对其他当事人或知情人不闻不问,这样的笔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以此为依据实施行政处罚,在当事人违法事实的确认上会造成不准确、不全面。
(四)询问时至少有两名执法人员在场,询问完毕,询问人、记录人和被询问人要及时签名确认。如果有情况需要补充的,应当另行再作询问笔录。
(五)笔录一律使用钢笔或签字笔,不得使用铅笔或圆珠笔,更正、修改、涂改的内容应当由被询问人按上指印确认。笔录末页应由被询问人签字,确认“以上笔录我看过,与我说的相符”字样,对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被询问人宣读,被询问人应当逐页签名。
(六)笔录应当字迹清晰,标点准确,语言表述上要用第一人称记录。

税海竞帆
专注财税法律实务和涉税刑事研究
1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互补公众号,敬请关注
二、关于税务稽查证据实务
一、偷录、偷拍证据能否作为定案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十七条第(二)项规定,“以偷录、偷拍、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证据。也就是说,如果税务机关以偷拍、偷录方式获取的证据材料没有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可以作为定案证据使用。可见最高法院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维护行政权力和特定的社会秩序,比保证行政程序的正当性更为重要。
二、高度重视同步录音录像
取证时机选择非常重要,税务人员在第一次询问当事人、证人时,当事人、证人警惕性较低,一般都会讲真话,因此,通常要做好同步录音、录像,以防当事人、证人事后“翻供”。此外,同步录音、录像本身也是对当事人、证人的威慑。
三、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网络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等电子证据的法律问题
上述电子证据,能否作为税务稽查证据,主要看其是否具备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同时要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查证属实的电子证据才能作为定案证据。
对电子证据取证,可以由公证机关现场公证全部取证过程;税务人员还可以全程进行拍照、摄像,增强证明力;另外可以制作现场笔录等,通过多渠道来固定、印证电子证据,进一步增强所调取的电子证据的证明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规定,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计算机数据或者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提供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提供原始载体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复制件;(二)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三)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第六十四条规定,以有形载体固定或者显示的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以及其他数据资料,其制作情况和真实性经对方当事人确认,或者以公证等其他有效形式予以证明的,与原件具有同等的证明效力。
四、行政处罚的证明标准
1、对于拘留、责令停产停业和吊销营业执照等对行政相对人人身、财产权益有重大影响的行政案件,需要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即案件主要事实均有相应的证据证明,且证据之间及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没有矛盾,或者虽有矛盾但能够合理地排除。
2、一般行政程序中其他的行政处罚案件可采用介于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与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之间的证明标准,即清楚而有说服力的证明标准:行政机关提供的证据相对与当事人的证据具有明显的优势;清楚而有说服力的证据标准不排除存在合理怀疑;证据之间具有清楚的逻辑关系;充分而且具有一定说服力。
3、简易程序中的行政处罚证明标准可采用行政诉讼中的优势证明标准。
五、取证权的权限
现有税收征管法律法规赋予税务稽查取证的主要权力有:查账权、场地检查权、责成提供资料权、调取证据权、检查存款账户权、采取税收行政强制权、行政处罚权以及收缴或停售发票权。
但是,根据现有法律规定,税务人员没有搜查权,不能强行打开保管账簿、凭证资料、商品货物的办公室、保险柜、仓库强行检查,税务人员也没有强制缴获账簿、计算机的权利,否则就是违法行为。税务机关对当事人拒不履行作证义务及拒不提供证据的,尚无积极有效的手段,这已经严重影响了税务稽查取证工作的有效开展。
税务机关调取账簿的前提是纳税人配合,将账簿凭证交给税务人员,如果纳税人不配合,税务人员可以提请公安机关协助。

税学在线
税务学习考试测评及题库练习平台
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六、钓鱼执法是违法
首先,钓鱼执法违背了行政执法的程序,应该先有违法事实,后有行政执法立案,然后才是调查取证的运用;其次,钓鱼取证违反了法治原则,“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最后,钓鱼执法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政府的威信。
七、是否可以抽样取证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一条规定,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物证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提供原物。提供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或者证明该物证的照片、录像等其他证据;(二)原物为数量较多的种类物的,提供其中的一部分。
因此,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视听资料、鉴定结论和现场笔录,以及书证都不存在抽样取证。税务稽查中纳税人账簿、凭证、合同及发票等书证都是以书写的内容来证明纳税人的违法行为,是不能采用抽样取证的,应当全部调取,不允许取舍。
税务稽查物证主要包括伪造的发票、财务专用章、虚开发票的实物原物等。
八、高度重视现场笔录
现场笔录具体内容包括:(1)案由;(2)参加取证的税务人员姓名及职务;(3)取证的经过,主要包括检查时间、地点及检查顺序等;(4)取证的方法;(5)取证的内容,重点记录主要违法事实;(6)参与取证的税务人员签名;(7)当事人签章。当事人拒绝在现场笔录上签章的,税务人员应当在笔录上注明原因;如有其他人员在场,可以由其签章证明。
对于没有得到当事人、证人的签名认可,询问笔录在合法性和真实性方面就存在异议,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也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对于当事人拒绝签名的现场笔录,只要注明原因,咩有证人签名,作为证据使用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是要注意调取证物和现场摄像、拍照等,使其互为印证,互相补充,形成证据链。
九、复印件当事人拒绝签字盖章就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七十一条规定,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一)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适应的证言;(二)与一方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所作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或者与一方当事人有不利关系的证人所作的对该当事人不利的证言;(三)应当出庭作证而无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四)难以识别是否经过修改的视听资料;(五)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六)经一方当事人或者他人改动,对方当事人不予认可的证据材料;(七)其他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材料。
复印件、复制物,当事人拒绝签字盖章,无法作为主要证据证明案件事实,但是如果能够与摄像、拍照等证据相结合,互相印证、互相补充,是可以提高证据证明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