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二十三计:混战计—远交近攻

三十六计第二十三计:混战计—远交近攻

原文

形禁势格,利以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译文

地理位置受到限制,形势发展受到阻碍,攻取较远的地方就有害,攻取较近的地方就有利。火焰是向上事的,河水永远是向低洼处流淌的,万事发展变化全是如此。《易经·聧》卦说:"火苗向上冒,池水向下流,志向不同,也可以结交。"

注释

①形禁势格:禁,禁止。格,阻碍。受到地势的限制和阻碍。

②利从近取,害以远隔:句意为。先攻取就近的敌人有利,越过近敌先去攻取远隔之敌是有害的。

③上火下泽:见《易经》·睽卦:“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意思是:炮火往上昌,池水往下淌,志趣不同的,也可以达到暂时的结合,就像两人同床异梦一样,取得一时的共同相处。

按语

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腑。范睢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远交近攻的谋略,不只是军事上的谋略,它实际上更多指总司令部甚至国家最高领导者采取的政治战略。大棒和橄揽枝,相互配合运用,不使乱与自己的近邻结盟。对邻国则挥舞大捧,把它消灭。如果和邻国结交,恐怕变乱会在近处发生。其实,从长远看,所谓远交,也决不可能是长期和好。消灭近邻之后,远交之国也就成了近邻,新一轮的征伐也是不可避免的。

由来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睢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睢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典故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战例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他又有了更大的目标。跟他东南相邻的是金(国),西南相邻的是西夏(国),更远的就是南宋国。此时,对蒙古构成威胁的只有金。于是,成吉思汗一方面用武力胁迫西夏与其议和,解除了西部的骚扰;一方面,派人远去南宋通好,答应与南宋共同进攻金。南宋虽然迫于金的压力,没有联蒙打金,但,对蒙古攻打金而采取了中立的态度。金连连败退,以致迁都于开封。

成吉思汗见金被打退,回手进攻西夏,1227年6月,夏主被迫投降,夏灭亡。6月,成吉思汗病死。

1229年,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即大汗位,也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他派使者到南宋,联合南宋南北夹击金国,1233年,攻克开封。为了表示对南宋的友好,窝阔台还修饰了孔庙。1234年1月,金哀宗自杀身亡,金灭亡。

1235年6月,蒙古国见扩张道路上的障碍已基本清除,于是,反脸大举进攻南宋,攻克南京。1279年,元军攻占圭山(广东新会一带),宋大臣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南宋灭亡。元统一了中国。

袁绍计夺冀州  

袁绍计夺冀州之时,采用的是远交近攻之术,这是一种合的韬略。袁绍联合公孙瓒,让他攻打冀州,对韩馥造成正面压力,然后率军压向冀州,使韩馥走投无路,同时派出说客进行游说,终于迫使韩馥拱手让出冀州,但袁绍并不因此感谢公孙瓒,而将下一步的进攻目标对准了公孙瓒。与公孙瓒合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一旦达到目的,便兵戎相向。

郑庄公称霸  

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地位实际上已经架空,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郑庄公在此混乱局势下,巧妙地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取得了当时称霸的地位。当时,郑国近邻的宋国、卫国与郑国积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锐,郑国时刻都有被两国夹击的危险。郑国在外交上采取主动,接连与邾、鲁等国结盟,不久又与实力强大的齐国在石门签订盟约。  

公元前719年,宋、卫联合陈、蔡两国共同攻打郑国,鲁国也派兵助战,将郑国东门围困了五天五夜。虽未攻下,郑国已感到本国与鲁国的关系还存在问题,便千方百计想与鲁国重新修好,共同对付宋、卫。  

公元前717年,郑国以帮邾国雪耻为名,攻打宋国。同时,向鲁国积极发动外交攻势,主动派使臣到鲁国,商议把郑国在鲁国境内的访枋交归鲁国。果然,鲁国与郑重修旧谊。齐国当时出面调停郑国和宋国的关系,郑庄公表示尊重齐国的意见,暂时与宋国修好。齐国因此也对郑国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由,代周天子发令攻打宋国。郑、齐、鲁三国大军很快地攻占了宋国大片土地,宋、卫军队避开联军锋芒,乘虚攻入郑国。郑庄公把占领宋国的土地全部送与齐、鲁两国,迅速回兵,大败宋、卫大军,郑国乘胜追击,击败宋国,卫国被迫求和。郑庄公势力扩张,霸主地位形成。

(0)

相关推荐

  • 你不知道的春秋时代,按下葫芦浮起瓢

    武王伐纣,牧野一战,灭掉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按照宗法制的原则,将土地分封给周王室的子弟以及有功之臣. 武王.周公成王时期,陆续封赏了七十一国. 随着周王朝的扩张和贵族子弟的 ...

  • 图说春秋(一)

    西周之末,东周之初: 1.『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 』 2.『二王并立<公元前771年> 』 3.『东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公元前770年> 』 说明: 1.春秋 ...

  • 解析三十六计第二套敌战计之第二计《暗渡陈仓》

    原文: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翼. 译文: 采取伴攻,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向另一方面进行掩袭. 智慧解析: 暗渡陈仓就是表面一套,暗地里又是另一套.以洋攻的办法,造成假象,蒙骗敌人,利用对方判 ...

  • 解析三十六计第二套敌战计之第一计《无中生有》

    原文: 逛也,非班也,实其所证也.少阴,太阴,太阳. 译文: 用假相欺骗敌人,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巧妙地由虚变实,以各种假相掩盖真相,使敌人产生错觉,发现不了真相. 智慧解析: 假戏真唱,真戏假作,实 ...

  • 三国 三十六计赏析(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转自:五象之鹰 计名出自于<战国策?秦策>"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土,则王之寸土,得尺寸,亦王之尺寸也."此计属于制造和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实行各个击破的谋略. ...

  • 三十六计第二十计:混战计—浑水摸鱼

    三十六计第二十计:混战计-浑水摸鱼 原文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译文 乘着敌人内部混乱,利用他还是弱小而没有主见,他随从我,像人随着天时吃饭.休息一样. 注释 ①乘其阴乱:阴,内 ...

  • 三十六计第二十一计:混战计—金蝉脱壳

    三十六计第二十一计:混战计-金蝉脱壳 原文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上蛊. 译文 保存阵地的原形,造成强大的声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而我却可以隐蔽地击破另一支敌军. 解释 ...

  • 三十六计第二十二计:混战计—关门捉贼

    三十六计第二十二计:混战计-关门捉贼 原文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译文 对弱小的敌人,要加以包围歼灭:对垂死挣扎的敌人,如果从后面急追远赶,那是很不利的. 注释 ①小敌困之:对弱小或者数量较少的 ...

  • 三十六计第二计:胜战计—围魏救赵

    三十六计第二计:胜战计-围魏救赵 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注释 ...

  • 三十六计第十三计:攻战计—打草惊蛇

    三十六计第十三计:攻战计-打草惊蛇 原文 疑为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译文 有怀疑的就要侦察实情,完全掌握了实情再行动.反复侦察,是发现暗藏敌人的因素. 注释 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意为 ...

  • 三十六计第十九计:混战计—釜底抽薪

    三十六计第十九计:混战计-釜底抽薪 原文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译文 力量上不能战胜敌人,可以瓦解他的气势,这就是<易经>兑下乾上的<履卦>上所说的"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