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大的愚蠢是“好”为人师
原创JunFeng
2021-04-24 11:13:00
1
“好”为人师的毛病害人害己
你知道我为什么给“好”加个双引号吗?这就是好为人师的毛病所在。这个病就是“好”。大多数人之所以喜欢当别人的老师,是因为ta自己能得到很多好处,也就是很多人是因为对自身有利可图,有好处,才选择去为人师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当别人的老师,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那些把教育当做交易的都不是什么好教育,也培养不出好苗子。如今,你在看看市面上的很多教育机构,很多都是打着教育的幌子,做收割的。所以,我才说,社会上不参杂任何交易,不唯利是图,真正做教育的没有几个人。
毛主席就曾表达了一个教育的弊端:学生抱着一个文凭主义,先生抱着一个金钱主义。
这不是教育,而是商业,这一点要搞清楚。其实,不管是教育,还是商业都是双向的。
先做别人的学生,你才能代表别人,做别人的老师去教育别人;同样,先做用户的学生,你才能代表用户,做用户的老师让用户获益。
学生成了,老师也就成了;用户获益,用户成了,企业才能走的更远,活的长久。
而大多数人恰恰相反,喜欢当别人的老师,教别人做事,喜欢别人夸奖ta,赞美ta,生怕这个世界,别人不知道ta的存在;喜欢收割,哄骗用户。却不喜欢做别人的学生,不耻下问,了解学生;不喜欢做用户的学生,去了解用户,让用户获益。
而这类没有一点“双向思维”,做啥只考虑自己,装模作样的人群,相信我,干啥最终都会一事无成。
在人生中总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也许知识渊博,也许就是一个傻X;他们也许观点正确,也许观点错误,他们总是忍不住想要当别人的老师,总想教别人做事,顺带再收点生活的盘缠啥的,以此来证明,你们看,我多牛,当做自己的谈资和本事。
他们习惯了表演,嘴上口口声声喊着长期主义,其实内心都是短期主义的主,他们把教别人当做自我炫耀的工具,获取财富的途径,他们总是声称自己高高在上,耳提面命,喜欢指点江山,“好”为人师,太把自己当回事,他们哪来这么牛逼的自信啊,实不相瞒,他们的自信就是从这里来的。
他们的自信不是自身骨子里就有的,而是别人给的。
而实际上那些真正厉害,有本事的人都是不合群的人,特立独行的独角兽和独立思考者。而大多数人都是一群乌合之众,注定被别人收割,是个韭菜的命。
其实,在心理学上,人都有领导别人的欲望,一个人ta自己的修养与学识都没有达到高水准,反而倒喜欢去纠正别人,用佛家的话说就是:贡高,我慢。
好为人师体现的一个人自我炫耀,自满自足,固步自封,不思上进,就是佛家说的:执迷不悟。
很多时候,好为人师者,并不是要为别人传授多少知识,指导方法论,而是满足自己内心无处宣泄与安放的虚荣心。
人与人的三观不同,所以看待万事万物的思维方式与视角不同;人与人的地位,环境,圈子,身份等不同,所以看待问题的立场不同。
孟子曾说:人之忌,在好为人师。意思是人的毛病往往都是喜欢当别人的老师,喜欢站到一个制高点上,自以为自己可以俯视众生,人生到最后才教会ta,原来这是一种井底之蛙,坐井观天式的愚蠢。
好为人师的毛病关键就在于“好”为人师,最后到底有没有“病”,在于是否“能”为人师。
从古至今,凡是那些好为人师的人,实际上都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人常说: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这也不难理解,真正胸有成竹,胸有大志,胸有雄兵百万的人,并不会着急显露自己的才华与显扬自己。这就是《周易》中说的:潜龙勿用。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潜在水底修炼着呢。
反倒是那些年瓶子的醋自以为了不起,动不动就想当别人的老师,出手就想教别人做事,一幅教师爷的派头,最后的结果就是误人子弟,自身还不思悔改,不思深造精进,执迷不悟,最后不但害了别人,还害了自己。
毕竟,人生是一场持久战,努力扎根,静待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淡然处之,看潮起潮落,人生到最后退潮的时候,人们才会知道谁是在裸泳。
此时此刻,特别喜欢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中的一段话: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2
求人不如求己
在开始分享之前,先给你讲一个故事哈。
有一个鲁国人扛着一根长长的竹竿进城去卖。当他走到城门口时便犯愁了,因为他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将竹竿扛进城去。
把竹竿竖起来进城门吧,竹竿比城门高出一截;把竹竿横起来拿着走吧,竹竿比城门又宽出一截。他横着、竖着比划了半天,搞得满头大汗,就是进不了城门。
这时,一个老头经过城门。他看见那人愁眉苦脸的样子,非常自信地走过去对他说:我虽然不是什么圣人,但一生经历的事情比你多。既然是竹竿长、城门小,你为什么不把竹竿从中间截成两段呢?那样不就变成竹竿短、城门大,可以毫不费力地进城了吗?
拿竹竿的人听了非常高兴,说:太好了。
于是他找来锯子,将竹竿锯成两段,然后进了城门。
可是,这个卖竹竿的人在城里转了一天,竹竿就是卖不出去。因为他没想到,锯短的竹竿虽然是扛进了城,但是由于其用途不大,无人问津,所以几乎成了废品。
好,故事讲完了,这个故事就是既讽刺了鲁国人的愚蠢可笑,更嘲笑了那个自以为见多识广、喜欢乱出主意、好为人师的老头。正是类似这老头的一些人的瞎指点,瞎指挥,使许多好事都办糟了,最后落得一个得不偿失。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喜欢当别人的老师,只有当别人的老师,他们才能弥补内心那种被人认可的缺失感以及得到各种为人师的优越感。
在《周易》中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命运轨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各有命,小富由人定,大富由天定。
人与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的人生路谁也不能替你找到,谁也不能代替你去走完,谁也没有权利去指导你说,你要往哪里走,活成什么样子?这些别人给不了你,帮不了你,只有你自己知道。凡是想祈求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都是假的,不真实,虚的假象而已。
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只能由你自己完成,那就是顿悟与渐修。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破解万事万物的义理,真理,规律等法门,万事万物的规律,真理都是无相,是需要你去探索,研究,观摩,顿悟才能找到的,你才能发现与掌握规律与真理的实相。
你在看,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者,修成正果的人都是找到了自己人生中独一无二的大的志向,人生使命,并且愿意付出一切去实现的人。
所以,《金刚经》中提到:学佛之人要有大的志向,引领一切众生进入没有痛苦,绝对快乐清净的“无余涅槃”境界。凡夫俗子之所以不能摆脱烦恼,就因为对红尘中的各种诱惑过于贪着,迷恋,如果能够不执着,那才是大智慧。
“悟”在《金刚经》中指的是顿悟,“修”指是渐修,佛家叫禅定。而顿悟与渐修就是一个人修行佛法,最后修成正果的两翼。
所以,一个人要修成正果,既离不开渐修,更离不开顿悟。否则很难实现质的飞跃。这就是释迦摩尼为什么在渐修许多年以后,依靠在菩提树下的瞬间顿悟才恍然大彻大悟,立地成佛的。这两件事没有人能帮得了你,而缺少任何一样,你都飞不起来。
那什么是渐修呢?就是一个人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的过程,当人修行到一定程度,定力与智慧具备了足够的能量,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正如有句话说得好:那些你眼中的大咖,曾经都是无名小卒。极少有人是不通过渐修而直接顿悟的,即使是天才也不行。
但是渐修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这意味着你要放弃掉那些无效社交,让你开心娱乐,身体紧张起来大脑却放空的行为。而要选择孤独,自律,不被人理解,自讨苦吃,专注,集中精力与注意力去做一件事。
正是因为难,所以,有极少数人才能成功修的正果。而世间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吃精神上的苦,而精神上的苦别人帮不了你,只能靠自己,所以,世间上大多数人只讲顿悟不讲渐修,可问题是,没有渐修何来顿悟?没有经济基础,何来上层建筑?没有渐修的量变,何来顿悟的质变?
这就跟你爬楼梯一样,你爬到一楼感到很累,很苦,听到有人在骂你,你很生气,但是你没有理会,继续努力,当你爬到20楼时,别人骂你你根本听不见,当你忍受住坚持爬到楼顶后,你的眼下就是世界,此时,你才有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顿悟,原来站的越高看的越远,高度不够看到的都是鸡毛蒜皮,人生有了高度,内心犹如一面静湖,毫无波澜,宠辱不惊。
想要开悟修成正果,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因此,不管学什么学问,一定要下真功夫,笨功夫,即使顿悟了,也不要骄傲自满,你还需要坚持渐修,即使你把知识全部弄懂了,精通了,在没有通过实践去内化之前都算不上是真正的开悟,修成正果。也许你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一般而言,顿悟是一种理性的直觉体验,并不是人们说的精神意识混乱,而是想艺术家,创作者那样,突然间出现的灵感一样,一下子跨越有限与相对,就在那一刻你体验到了永恒与无限,抬头就可以望见净土。因此,当我们谈及顿悟时,它也没有具体的形式,很不寻常,可能一句话,一耳光,一滴水等都可以成为顿悟的契机。
就像普通人看到苹果落地突然砸到自己头上,以为苹果熟透了,也不会在意,而牛顿则不同,他却通过苹果落地这样一个常见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
当然啦,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顿悟。那些普通人无论被苹果砸多少次,也发现不了地心引力。
禅宗六祖说:我此法门,乃接引上上根人。意思是说顿悟只适合具备足够智慧的人。而具备足够智慧的人又是凤毛麟角的,像牛顿这样通过漫长而执着的渐修,攀岩到巨人的肩膀的人还是很少的。
实际上,渐修与顿悟相辅相成,渐修是在外,是外王,顿悟是在内,是内圣。那些马上要顿悟的人都是经历了渐修的“九九八十一难”,打开了真理的大门,只差最后的一个跨越,就豁然开朗。
如果一个人没有通过渐修,这是属于投机取巧,走捷径,即使直接打开真理之门,ta也会视而不见。
无论是渐修还是顿悟,都不要执着于表象,被假象所迷惑,都要触达事物本质,否则那样你只会离真理越来越远,离平庸越来越近。
这个世界很公平,你所偷的每一份懒惰,最后都会以另一种形式还给你。
求人不如求己,你就是你自己的佛,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全在于你自己。
3
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尽管毛泽东在这里着重强调的是首先要做群众的学生,但实际上也指出了,做群众工作需要讲辩证法,既要做“群众的学生”,也要做“群众的先生”,要将代表群众、服务群众与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有机结合起来。
浓缩为一句话概括就是:从群众中来,先做群众的学生;到群众中去,再做群众的老师。
同样,向别人学习,先做别人的学生;别人向你学习,再做别人的先生。
从中我们足以体会到毛主席的伟大领导力,他伟大的领导力来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
那为什么在职场,很多领导显得很无能,做不好组织管理呢?
原因毛主席在《毛选》中指出: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党的委员会有一二十个人像军队的一个班书记好比是班长,要把这个班带好,的确不容易。目前各中央局分局都领导很大的地区担负很繁重的任务,领导工作不仅要决定方针政策,还要制定正确的工作方法,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如果在工作方法上疏忽了,还是要发生问题。
由此可见,很多领导能力差的人,他们把自己摆的高高在上,不愿意低下头去当员工的学生或者一些低下的身份,也就是只想当书记,不想当班长,领导团队与组织上的管理方法有问题。
这些领导的痛苦在于,虽然有团队与组织,但是有与没有区别不大,他们有团队却不能依靠于团队,没有凝聚力与向心力,发挥不了团队的作用。
那怎么办呢?
毛主席在《毛选》中指出:党委要完成自己的领导任务,就必须依靠党委这一班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书记要当好班长,就应该很好的学习和研究书记副书记,如果不注意,向自己的“一班人”做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不善于处理自己和委员之间的关系,不去研究怎样把会议开好,就很难把这一般人指挥好,如果这“一班人”动作不整齐,就休想带领千百万人去作战,去建设。
因此,领导的任务就是要借团队或依靠团队去完成一个人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发挥团队的作用。那如何发挥?就要甘愿当下属的学生,向团队中的人学习,不耻下问,了解下属与员工,处理好各自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做下属的领导去宣传工作与组织工作,带领他们打胜仗。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领导要学会“不耻下问”。
在职场,能做到向员工或下属“不耻下问”的领导是很少的。因为大多数领导拉不下这个面子。
那应该怎么办呢?
毛主席在《毛选》中指出:不懂得和不了解的东西要问下级,不要轻易表示赞成或反对。有些文件起草出来压下暂时不发,就是因为其中还有些问题没有弄清楚,需要先征求下级的意见。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干部请教,然后再下命令。各中央局、各前委处理问题的时候,除军事情况紧急和事情已经弄清楚者外,都应该这样办。这不会影响自己的威信,而只会增加自己的威信。我们做出的决定包括了下面干部提出的正确意见,他们当然拥护。下面干部的话,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听了以后要加以分析。对正确的意见,必须听,并且照它做。中央领导之所以正确,主要是由于综合了各地供给的材料、报告和正确的意见。如果各地不来材料,不提意见,中央就很难正确地发号施令。对下面来的错误意见也要听,根本不听是不对的;不过听了而不照它做,并且要给以批评。
这一部分,毛主席已经说的非常全面,我就不在过多解释,不得不说,不耻下问真的很重要,而且不耻下问不一定非要局限于人,生活,工作,万事万物都有值得人所学所悟所受教训的地方,生活与工作就是你最好的老师。
第三点:成大事者,必戒傲。
越无知的人越傲慢,越自大,越喜欢好为人师,而好为人师最容易让人骄傲放纵,这是违背了领导力的一个重要原则。
领导力强的人一般都有一个原则,也是保持团结协作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即使自己有很大成绩,功绩,也不会骄傲自满,他们生活朴实简单,简单到一剑封喉,他们一直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反对歌功颂德现象。
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提到,那些有功德福禄而不炫耀功德福禄的人更容易保存功德福禄而不被消散。
反而那些喜欢炫耀自己功德福禄的人,最后都会消散。
人最大的愚蠢就是“好为人师”,而人最大的无知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愚蠢,并以此为荣为傲,一生都在执迷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