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247):梦寐以求——释“求”(裘)

本文约5450字,阅读约需要11分钟

(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注)


汉字探微

(247)

梦寐以求——释“求”(裘)

朱英贵

成语“梦寐以求”的“求”含有追求、贪求的意思,意谓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其实,“求”的本义是表事物的名词,“求”是“裘”的本字,义为有毛的皮衣,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就形象地描画了这种衣服的样子。

一、“求(裘)”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求(裘)”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求”与“裘”本是同一个字,指有毛的皮衣,“求”为“裘”的本字。它的甲骨文字形有两种写法,均为独体象形字,表示用皮毛做的衣服。或像一件上衣的形状,衣的外面有毛(如上图后一个甲骨文形体),或像毛茸茸的皮毛,并未勾画衣服的轮廓(如上图前一个甲骨文形体)。

它的金文字形也有两种形态,分别系对甲骨文形体的直接继承,只是后一个金文字形又增加了一个表读音的“又”,成了“从求又声”的形声字。

说文小篆与说文古文也分别保留了“求(裘)”字的这两种字形。小篆字形依据金文变异,将“毛”与“又”合成了“求”的字形,写在“衣”字之内,到了现代汉字,则将“求”写在上部,将“衣”写在下部,成了上下结构的合体字“裘”,作为名词使用。而独体象形字“求”则是对说文古文的继承与演化,另作求索义的动词使用,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作用。

《说文解字》卷八裘部:“裘,皮衣也。从衣求聲。一曰象形,與衰同意。凡裘之屬皆从裘。”许慎的解义(“皮衣也”)是正确的,可见“求”的本义是指有毛的皮衣。《说文》又依据小篆字形将其解释为“从衣求声”的形声字,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许慎又说“一曰象形,与衰同意”,就有失偏颇了,查《说文·衣部》:“衰,艸雨衣。”可见在许慎当世有一种观点认为“裘”不是毛皮衣,而是草雨衣,不是皮袄,而是蓑衣,这两种看法是大相径庭的。根据甲骨文字形考察,“裘”(求)的造字本义应为有毛的皮衣。

二、“求(裘)”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求”的本义为有毛的皮衣,它是“裘”的初文(古字)例如:“求,古文裘。”(《说文·裘部》)段玉裁注:“此本古文裘字,后加衣为裘,而求专为干请之用。”这种名词的意思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写作“裘”了,例如:“彼都人士,狐裘黄黄。”(《诗·小雅·都人士》)又如:“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诗·豳风·七月》)又如:《孟子·万章下》有“乐正裘”,《汉书·古今人表》作“乐正求”。

这些制作成衣的皮毛需要靠打猎寻找才能获得,故“求”便可产生寻找、搜寻的意思,例如:“求,索也。”(《玉篇》)再如:“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小雅·伐木》)又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

而寻找、搜寻的动因一是“想要得到”,二是“设法得到”。于是“求”字便沿着“设法得到”与“想要得到”这两条线索,产生了如下一些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沿着“设法得到”的线索产生的直接引申义是表示探索,探求。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再如:“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又如:“求之本原,深所未谕。”(《旧唐书·礼仪志七》)又如:“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一些间接引申义:

一是表示获得,得到。例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再如:“圣人用物,若用朱丝约刍狗,若为土龙以求雨;刍狗待之而求福,土龙待之而得食。”(《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求,犹得也。”

二是表示选择,选取。例如:“作车不求良辰,裁衣独求吉日,俗人所重,失轻重之实也。”(汉·王充《论衡·讥日》)再如:“于时苻坚强盛,边境数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安乃以玄应举。”(《晋书·谢玄传》)

三是表示招来,招致。例如:“发虑宪,求善良。”(《礼记·学记》)郑玄注:“求,谓招来也。”再如:“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孟子·公孙丑上》)又如:“且与贼居,不知其祸,外复求怨,徼幸他国,犹治救瘑疥而弃心腹之疾。”(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四是表示寻访,访求。例如:“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闲,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史记·项羽本纪》)再如:“余乘舟来居九年,往来求其所以为铁炉者无有。”(唐·柳宗元《永州铁炉步志》)又如:“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役以妨农务,恐失民望。”(《续资治通鉴·元英宗至治元年》)

五是表示最终,最后。例如:“我时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书·康诰》)孙星衍疏:“'求’者,《诗》笺云:终也……我是以思殷先哲王之德,以安治民,为终成殷先王之道。”再如:“王配于京,世德作求。”(《诗·大雅·下武》)郑玄笺:“求,终也。武王配行三后之道于镐京者,以其世世积德,庶为终成其大功。”

其二,沿着想要得到的线索产生的直接引申义是表示请求,乞求。例如:“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易·蒙》)再如:“入朝,求宰相,以检校左仆射知省事,进扶风郡王。”(《新唐书·马璘传》)又如:“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宋·王安石《伤仲永》)又如今天所说的:求人,求告,求医,求教,求助等。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一些间接引申义:

一是表示谋求,追求。例如:“遹求厥宁,遹观厥成。”(《诗·大雅·文王有声》)再如:“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又如:“是故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又如:“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淮南子·说山训》)

二是表示贪图,贪求。例如:“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诗·邶风·雄雉》)朱熹集传:“求,贪。”再如:“隘人之进则忮,冒己之进则求。”(清·恽敬《雄雉说》)

三是表示要求,需求。例如:“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诗·周颂·臣工》)再如:“朕以幼冲,嗣承大业,锦衣玉食,何求不得。”(《元史·英宗纪》)又如:“他只求能平安的过日子,快乐的过生日。”(老舍《四世同堂》十四)

四是表示责备,责求。例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何晏集解:“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再如:“刘炫明安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在理或当,何必求人?”(唐玄宗《〈孝经〉序》)邢昺疏:“求,犹责也。”

五是表示询问,问求。例如:“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吕氏春秋·贵公》)高诱注:“求,犹问也。”

根据上面对“求(裘)”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求(裘)”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求(裘)”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在常用词语之中,“裘”字通常用作名词,只表有毛的皮衣的意思;“求”字一般用作动词,可表示多种意思。“求”与“裘”同出一源,大致有如下五种意义类型:

其一,用作名词,指有毛的皮衣,写作“裘”。例如:成语“集腋成裘”中的“腋”本指腋下,这里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裘”指皮衣。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源自《慎子·知忠》:“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肥马轻裘”意谓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源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而成语“反裘伤皮”的意思是古人穿皮衣毛朝外,反穿则毛在里,皮必受损,比喻愚昧不知本末。

其二,用作动词,表示寻求、求索的意思,写作“求”。例如:成语“孜孜以求”,“孜孜”是勤勉的样子,意思是不知疲倦地探求。又如“缘木求鱼”,“缘木”的意思是爬树,意谓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源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而“吹毛求疵”是说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缺陷,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缺点,寻找差错。源自《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舍身求法”,意谓舍弃身体,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舍近求远”则是说舍去近处的,追求远处的,形容做事走弯路。源自《后汉书·臧宫传》:“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舍本求末”意谓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求知若渴”的意思是探求知识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形容求知愿望十分迫切。同理“求贤若渴”是说像口渴思饮那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迫切。“求同存异”就是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其三,用作动词,表示追求、贪求的意思,写作“求”。例如:“以屈求伸”是指用弯曲来求得向前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委曲求全”意谓曲意迁就,以求保全,也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梦寐以求”意谓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源自《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其四,用作动词,表示请求、祈求的意思,写作“求”。例如:“求亲告友”意谓请求亲友救济。“有求必应”是说只要有人请求帮助,就一定答应。

其五,用作动词,表示责备、责求的意思,写作“求”。例如:“求全责备”是说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而成语“反求诸己”的“诸”是“之于”的意思,意谓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语见《孟子·公孙丑上》:“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四、小议“梦寐以求”

“梦寐以求”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梦寐以求”源自《诗经》的第一篇作品《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其白话大意为:

关关和鸣的雎鸠鸟,相伴嬉戏在河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那参差不齐的荇菜,在水边左右漂流。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追求。

追求却不能得到她,白天黑夜挂心头。

思念她悠远又长久,翻来覆去难睡下。

那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弹奏琴瑟亲近她。

那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击钟鼓取悦她。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就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梦寐以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君子”在上古时代是应该对贵族男子的称谓,而不是一般平民,因此这一首诗也就不是“民间情歌”,而是上层社会的爱情诗。因为诗中所描写的场面,关雎鸟和荇菜只是比兴的物象,“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才是传达男女情爱的现实道具。可见这是一首贵族阶层婚礼上的兼有礼仪性与实用性的歌唱,是男方家庭用来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均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祥和气氛。当然这首诗本身,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它追述了君子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刻画了君子追求淑女过程中的一番“辗转反侧”与“寤寐求之”的周折,慨叹得来不易才特别可贵,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此开始,让人特别高兴。

“寤寐求之”就是后来成语“梦寐以求”的源头,也就是说“梦寐以求”这个成语是从《诗经·周南·关雎》中的“寤寐求之”一语演变而来。它描述一个男子在河边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回家以后,朝思暮想,“寤寐求之”,意思就是说他无论是清醒着还是睡着了,没有一刻不在想怎样去寻求佳人,与她缔结良缘,后来果然心想事成美梦成真,强烈而迫切的愿望变成美好幸福的现实。

当然,“寤寐求之”只是“梦寐以求”这个成语的源头活水,“梦寐以求”的真正出处应该是来自宋朝无名氏《咸淳遗事》:“予荷丰芑诒谋之泽,环视在列,罔匪俊乂,寔先帝简拔以敷遗者,若不待梦寐以求,则涧阿空谷矣。”到了明朝,又有归有光《祭张贞女文》中云:“岂知神明之吏,缘梦寐以求形;童髫之女,坐公庭而辨貌;寔人心之共愤,信天网之难逃。”其中“缘梦寐以求形”一句也可以看作是“梦寐以求”的变化形式。

至此以后,“梦寐以求”便以成语的身份经常出现在为表达强烈迫切的愿望之类的“渴望拥有”的表述上。诸如:

升官发财,出人头地,是他梦寐以求的目标。

能够成为一个演员,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

成为一个飞行员,是我从小就梦寐以求的事。

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他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

多年以来,她梦寐以求的愿望,今天终于达到了。

所有这些“梦寐以求”都不过是“朝思暮想”的同义语,而最终是否能够“求得”,光靠“梦寐”是不够的,还需要现实中的不懈努力。无论是“创业梦”、“致富梦”,还是“小康梦”、“大同梦”,无不如此。

“求”这个汉字的造字本义虽为“有毛的皮衣”,但它在词义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朝着两个方向引申:其一是“想要得到”,于是便产生了请求、祈求、贪求等词义;其二是“设法得到”,于是便产生了寻求、索求、追求等词义。“想要得到”也好,“设法得到”也罢,其最高境界都是“梦寐以求”,“求”得到,梦想成真;“求”不到,幻梦成空。尽管如此,“求”已经不再是“有毛的皮衣”(裘),而是人生进取的一大动力。

相关链接:

汉字探微(243):衣不解带——释“衣”

汉字探微(246):悔不当初——释“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