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非要出祁山,读不懂陇右,就读不懂古代史

关于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的策略和战略问题,一直是三国迷重点讨论的话题。诸葛亮的多次北伐,被统称为“六出祁山”,实际上诸葛亮真正也只有两次到过祁山,但所有北伐的的战略核心都是占据祁山,并以此为中心部署。

诸葛亮北伐图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盯着祁山不放,其实所有的布局都是围绕一个关键地区展开——陇右地区。

“陇右”最早约出现于东汉末年,溯其渊源,“陇右”一词则由陕甘界山的陇山(六盘山)而来。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古时也称陇西。

陇右在古代为何如此重要?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丰富的粮食产量,陇西一片,小麦产量非常丰富,哪怕延续至今,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输出地区。要知道,诸葛亮北伐,最大的心病就是粮草运输的困难,占据了陇右,无疑是获得了一个天然的粮食补给基地。

第二、相当关键,陇右拥有最好的战马产地。早在商代,统治者就认识到了马的重要性,诞生了官方马匹管理制度,也就是所谓的“马政”。“马政”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马政,谓养马之政教也。古代够资格成为战马的,以高寒地区出产的马为佳,因为高寒之地才能养出好马。所以中国古代的战马养殖,基本上集中三个区域:一是今天河北、北京一带,秦汉时称为幽州;二是河西一带,就是我们常说的河西走廊一片;三就是陇右。三个战马产地相比,陇右的战马最为优质。而蜀国当时能够养殖的马成为西南马,西南马仅看用于运输,根本不能作为战马。除了这三个地方,如果非要自己养战马,意味着从人类口中夺食,因为养马的代价,大得不可想象,根据古人测算,养一匹马所需土地,如果用来种粮,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

古代战马铜像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陇右战马的功勋和历史:

西周灭商,最大优势就是占有陇右的战马基地,牧野之战时,周武王以四千乘战车迎战商纣王七十万大军而获得胜利,除了人心向背等因素外,战马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陇右的天水是秦国的发祥地,秦人先祖赢非子在此牧马有功,于公元前890年被周孝王封邑于秦亭,即今天水一带,经二百多年的发展壮大,于公元前762年东迁陕西关中一带,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步伐。秦始皇时设陇西郡,包括今甘肃省天水、兰州等地区。秦朝颁布的《厩苑律》,给马上了一道保险,其中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枷)”,盗马是死罪,比盗牛的罪行大多了。

汉朝建国没多久,就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马政制度,汉高祖时期,丞相萧何制定的汉律中,就专门制定了有关养马的“厩律”,吕后称制时,为防止“军资遗敌”,明令禁止母马外流。汉武帝相当重视陇右的战略地位,元鼎三年(前114年),分陇西郡一部分置天水郡。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曾经总结说“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

第三、陇右占据着汉人与西域通商的贸易通道,陇右连接着古代“丝绸之路”重要起点,有机会获得西域的铜铁等资源,而且战马的良种,例如大宛马也需要从西域获得。

知道以上三点,就很容易理解诸葛亮为什么死盯着祁山,甚至对于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不做理会(小编在前面的文章里就子午谷奇谋展开了讨论)朱德、粟裕指出了魏延“子午谷奇谋”的核心问题,且不说对错如何,诸葛亮执念于祁山,也是有他充分的理由的。结合三国时期魏蜀吴地图,不难发现,曹魏的占领地在西面呈一条很窄的通道延展,而这一线就是陇右、河西最肥美的农牧宝库,所以成了魏蜀之争的重点。

三国形势图

可以说,陇右的战略价值一直贯穿着整个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宋朝之前的历史。北宋司马光曾经在《资治通鉴》中说过,“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宋朝以前,历代王朝的统治和发展重心在北方和中原一带,广大的江南地区还没有充分开发。陇右的粮食、战马和贸易的优势就显得十分重要,几至不可替代。

隋朝结束南北朝之乱后,复置陇西郡。

唐代时期,由于吐蕃势力的崛起,再加上开国皇帝李渊本人就出自关陇集团,唐朝更加重视陇右地区的开发建设。唐朝初年时已经牢牢控制住了河西走廊,从首都长安出发,经过陇右地区、河西走廊就到了广阔的西域地区。唐朝时社会风气开放,与西域各国的来往和贸易频繁,是丝绸之路最繁忙的时期。丝绸之路造就了首都长安的繁华。唐贞观年间,长安就已经有上百万的人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陇右地区做为长安的屏障,当时也是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和对外贸易的前沿阵地。西域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肯定要先到陇右,这也造就了陇右地区富商云集、富甲天下的景象。

大唐疆域图

宋朝立国之初,陇右大部分地方由互不相统一的吐蕃各部占据。至熙宁年间,在宰相王安石的支持下,宋朝先后收复了宕、叠、洮、岷、河、临(熙)6州,史称熙河开边,尽得产良马之地。

明清两代,由于国家版图的扩张,陇右不再处于纷争之地,因此迎来了少有的和平时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