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研究新星专访(5)| 吴思芸:谁不想创造科幻小说中的超级人工智能呢

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于2021年4月18日圆满落幕,本次论坛共选拔出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等海内外的30位高校学子及青年学者进行主旨汇报发言。论坛同时受到了中国科技网、中华网、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作家网、中国科普作家网、中国资讯网、新华访谈网、科普中国、科创中国、深圳商报、大学生网报等权威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重要反响。为进一步展现青年科幻研究新星的风采与面貌,凸显科幻研究的青春力量,论坛组委会对30位参会研究者进行了专访并集中推送,号召更多优秀青年学子加入其中。

2021

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专访

VO.5

吴思芸
吴思芸,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大三学生,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幻发展研究报告(2015-2019)”课题组成员,科幻研究及文化传播课题组成员。研究兴趣为网络科幻文学的现状和发展、人工智能在网络时代的文学形象的传承和变化衍生。平时热爱阅读、绘画、作文章。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您如何定义“科幻”?

吴思芸:

我最早接触科幻是刚上高中,当时在一个论坛的推书帖里收了不少有趣的书,其中有一本书的名字是《银河系漫游指南》。我个人的阅读兴趣很杂,因此对“科幻”的定义范围也很大,只要是描绘可能的社会框架和运转模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文化产物在我这都可以被视为“科幻”。

 科幻在您的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吴思芸:

科幻是我生活中的幻想题材,通过想象百年或者十几年后我们生活的空间会有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来排遣对美好未来的迫切期待,所以我在闲余时间也会写些科幻故事大纲。

科幻曾经也是我选专业的理想目标之一,谁不想创造科幻小说中的超级人工智能呢!现在想清楚了些,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人工智能也要从电路和编程开始,从训练程序和检查Bug开始,从评判西瓜和认错猫狗开始。

现在科幻仍然是陪伴我在生活中前进和在学业中探索的酷伙伴。

 在什么机缘下开始研究科幻?与最初接触科幻相比,现在您对科幻的认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吴思芸:

我有幸参与了中国科幻发展研究报告的课题组,这一经历激发了我对网络科幻小说的兴趣。后来也有契机加入了科幻研究及文化传播课题组和课题组的小伙伴一齐讨论、研究网络科幻。

我从第一次接触科幻到现在,对科幻的阅览习惯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如何看待科幻方面,尤其是在看待网络科幻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触动和改变:虽然网络科幻文学属于科幻和网络小说的很小一支,但是在观察了近年发展趋势后,我认为它的生命活力和后续的可期待性很可观。

 参加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有何感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吴思芸:
参加论坛的学长和学姐们的研究报告所涉及的很多方向是我不曾了解的,在文献的阅读量、写作的专业程度、报告主题的深度上我自愧不如。评委老师和主持人老师一针见血且耐心地指出了我的论文的问题并给予了相应的建议,我感到豁然开朗且受益良多。

 您觉得本次论坛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我们下一届论坛将会在线下举办,您能同时给一些建议吗?

吴思芸:

也许可以充分利用论坛的休息间隙,展示科幻文化产品和科幻活动的成果。还可以增加主会场内与论坛直播间观众的互动交流,使他们也参与到研究论坛的进程中。

 我们之前招募了一些热爱科幻研究的同学,让他们自选研究课题,以“协同创新合作”和“师带徒”的小组模式进行线上培养,您作为小组的其中一员,觉得这样的方式可行吗?有哪些问题需要改进?

吴思芸:

我觉得“协同创新合作”和“师带徒”的线上小组模式是有一定效果的,成员们在导师的带领下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很有学术氛围。我所在的小组,是内部各个成员围绕一个母主题并分别延伸至其他的子题进行单独的研究。就我个人而言,一个人全揽下阅读文献、撰写综述和论文所需的精力很多,而我又较不熟悉文学研究的模式,所以刚开始上手时有些难度。

 是否认同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与经验的同质化是当代青年学术爱好者普遍面临的问题?您认为自己拥有独特的个人经验吗?可以分享一下。

吴思芸:

我还未深入了解更多的青年学术爱好者,所以无法判断他们的群体画像,但根据自身的情况来看,我个人的确是缺乏经验和独特新颖的思路,所撰写的文学研究报告的深度依旧不够,容易重蹈覆辙。阅读大量文献是文学研究的必经之路,但我认为在此之外也需要将时间和精力付诸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

您关注同代人的科幻学术研究吗?是否可以从中发现群体性特征或倾向?

吴思芸:

我算是科幻学术研究的新人,在没有深入了解同代人的前提下,无法判断他们的群体特征(也许这又是一个不错的新选题)。

 感谢您对中国科幻发展研究及传播做出的贡献,希望继续为之努力,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吗?

吴思芸:

十分有幸能同参加论坛的各位学长学姐们分享自己的科幻研究报告,得到老师们专业的评点和斧正。祝愿中国科幻事业高歌向前!

采访  吴雨婷
整理  许艺琳
校对  赵文杰
校对  张雁楠
· 科幻研究 共同成长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