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翻折笔法中“圭角”的两种变化

杂画册(局部) 明 徐端本
帮主斯唔嗯·超:“察之者尚精,是基本的素养,归纳总结融会贯通才是消化。”

沙漠骆驼 展展与罗罗 - 沙漠骆驼




圭角上挑
王羲之对于横折笔法的创新之处,即“翻折”的大量运用。孙过庭言:“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趁变适时,行书为要。”兹他将”转折”视为同颗树下分生出的各类枝条,其中行书一类则尤其适用于变体之法。如“慕””墓””即””虽”等单字,在转折处变为上挑的未角,提按顿挫也颇为明显。
夫作右边折角,疾牵下微开”,书右上折角时,迅速向下带过而使得笔毫微铺,此时横向多露锋起笔,折角处强化笔毫的上下提按动作。且角度不再是使转笔法中的直、钝角,大都呈向左下侧人的锐角,这也是完成翻折动作后笔锋由中转侧的常见表现。
正是王羲之对于翻折笔法的大量使用,再加上中侧锋的灵活转换,从而改变了”势”的方向性,使转之势大多为向右侧外拓顺势而下,此时转变为向左侧内擫倾斜的翻折之势。在处于新旧体更迭交替的魏晋时期,王羲之正逐步脱离草书的连绵体势,加速了行书面貌的发展与成熟。
顿挫、方折感的加人实现了王字行书节奏的多样化,但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连绵草书的书写性。
王羲之自评:”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这其实是王右军对于技法”精熟”的强调。他认为自己与张芝草书有差距的原因还是在于笔画和结构的精熟程度。这种”工巧”的价值观也促使王羲之在翻折笔法上继以丰富变化。
作者:向彬 王英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