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小妾王桂荃,丫鬟出身无名无分,梁思成:她是不寻常的女人

1985年,在北京漫山的红叶林里,梁启超的子女齐聚一堂。在梁启超与夫人李蕙仙合葬的墓碑旁竖了一座卧碑,碑后植了一棵白皮松,孩子们叫它“母亲树”。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女儿亲自为卧碑撰写碑文。

每年都来祭拜卧碑主人的后辈们可了不得,在他们之中有文学家、建筑家、考古家,社会活动家,还有三个院士,涉及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各个领域。可谓是国家栋梁,满门奇才。卧碑后面到底葬着什么人?能让这些栋梁之才不远千里,放下手中的忙碌相聚于此呢?

这一切所为,都是为了缅怀一位伟大的母亲,世人皆称梁任公(梁启超)“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这份赞誉离不开这位母亲的无私奉献,她的名字叫王桂荃。相比于子女的辉煌,王桂荃却一生孤苦流离,她是梁启超没有名分的妻子,也是抚养九个孩子长大成才的母亲。

梁家子女齐刷刷地立在碑前,风吹动树叶簌簌作响,把人的思绪带得很远。关于王桂荃的故事,还要从头讲起。

颠沛流离的少年生活

1886年,一位名叫王来喜的小女孩,出生在四川省广元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中,家里靠着几亩薄田勉强度日。王来喜自幼丧母,父亲再娶,继母待她并不和善,时常施加虐待。

4岁那年,王来喜被人贩子拐走,在接下来的六年里,她先后被转卖四次,最后被贵阳的李家买下,做了李家大小姐李蕙仙的丫鬟。

1891年,23岁的李蕙仙与19岁的梁启超结婚,王来喜作为陪嫁丫鬟随李蕙仙来到梁府,一同来的还有丫鬟阿好。阿好性情乖张,经常不听使唤,没多久就被赶出了梁家。

王来喜却很受梁氏夫妇的喜爱,她性情温顺,做事勤快,任劳任怨。或许是从小颠沛流离吃惯了苦的缘故,王来喜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稳生活。

李蕙仙看在眼里,对王来喜也很放心,便逐渐把家中的大小事务交由她打理。梁启超觉得“来喜”的名字太过俗气,便给她更名为王桂荃。

自此以后,王桂荃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折,她不再仅仅是乡野出身的小丫鬟。这个新的名字,将被梁家的子女们铭记一生,同时,也将她颇有悲剧色彩的人生推进了一步。

贤惠的“小妾”

1901年,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诞生,苦盼六年的梁启超后继有人,梁、李夫妻二人喜不自胜。

但是看着梁思成单薄的身体,二人又不约而同地担心起来。家中人丁稀薄,在那个年代并不是一件好事。为了延续香火,李蕙仙提议将王桂荃许给梁启超做妾,梁启超默许了。

1903年,梁启超纳17岁的王桂荃为侧室,王桂荃半生的漂泊也算是有了一个归宿。但梁启超作为新学的倡导者,为了改变女性的地位,一直倡导一夫一妻制,出于对舆论的担忧,梁启超无法公开地给王桂荃一个名分,也不向别人提起她。

很长一段时间里,王桂荃是见不得光的,直到李蕙仙去世,她才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提到“小妾”二字。

虽然无名无分,王桂荃并未因此流露出任何的不满,也不索要任何名分,照常勤勤恳恳地料理家事。

李蕙仙是个体弱多病的千金小姐,平时会疏于管辖一些家中的事务,于是这些担子都落在了王桂荃的身上。大到家中财务,小到饮食起居,王桂荃无不一人扛起重担。

李蕙仙对佣人很苛刻,稍有不慎动辄打骂,王桂荃两头劝和,从中周旋,实在没办法的时候,才会悄悄让梁启超出面求情。梁启超回忆起这些来,都说她“很不容易”。

王桂荃陆续给梁启超生了六个孩子:梁思永、梁思忠、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梁思礼。因为没有名分,孩子们只得按照父亲梁启超的规定,叫她“王阿姨”或是“王姨”,但是孩子们并不想这样称呼“母亲”。

并且相比于李蕙仙的凌厉,温柔的王桂荃更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母亲的温暖,王桂荃对李蕙仙的孩子也同样视若己出。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中年时回忆起王桂荃,常常说:

“娘(王桂荃)是个很不寻常的女人”。

有次,梁思成考试没有考好,李蕙仙十分气愤,拿起绑了铁丝的鸡毛掸子就要打他,王桂荃见状急忙把梁思成护在怀里。

李蕙仙在气头上,一掸子打在王桂荃的身上,王桂荃默默承受了下来。气还没消的李蕙仙也不好再打孩子了,扔掉鸡毛掸子悻悻而出。“安抚”好了李夫人,王桂荃又转身语重心长地教导梁思成:

“不好好读书,将来一事无成。你爹已经很有学问,还不停地读书呢。”

这朴素而简短的几句话,深深地刻在了梁思成的心里。王桂荃虽没有学问,但是总能用简明的话教给孩子人生的道理,这不乏是一种智慧。

王桂荃本来一共为梁启超生下7个孩子,可是有一年,李蕙仙的女儿梁思庄和王桂荃的一个孩子同时染上了白喉。王桂荃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照顾梁思庄的身上,寸步不离地守着思庄。所幸小思庄病情好转,可是王桂荃自己的孩子却因病去世了。

当母亲的心里怎么能不痛苦,王桂荃尽力让自己每天忙碌起来好少添伤感,可洗衣服的时候,眼里也常常噙着泪水。

王桂荃就是这样一个传统的女人,勤奋朴实,性格坚毅,面对生活的重重打击依然乐观,心中充满无差别的爱。

乱世中的坚毅

如果就这样过一辈子,相夫教子,阖家团圆,王桂荃的一生应该已经画上了一个幸福的句点。可是命运偏要跟她开一个玩笑。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朝廷大肆追捕维新派的领袖梁启超。梁启超决定远渡重洋,到日本避难,王桂荃不离不弃,毅然决然地随他东渡日本。这一走,就是十四年,颠沛流离的十四年。

王桂荃到了日本,通过勤奋的学习,很快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东京话。李蕙仙又体弱多病,梁启超对外面的联系,都要经过王桂荃一手操办。家中内务也还要全由王桂荃管理,她就这样里里外外地奔忙着,把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

梁启超回国后,一位反对袁世凯称帝,遭到了袁世凯的针对,被迫从天津逃至上海。

当时袁世凯在梁启超一家附近安插了许多特务,梁启超随时都可能遭遇不测。但即使这样,王桂荃也一如既往陪伴在梁启超身边,操持家务以及处理对外联络工作。

1924年,李蕙仙因患乳腺癌去世,梁启超悲痛欲绝,放声大哭,王桂荃就陪他一起哭。她敬他、爱他,见到他这样伤心,她的心里也十分难过。

不久后,梁启因悲伤过度病倒了。王桂荃此时除了料理家事,还要每天照顾梁启超。梁启超的病情渐渐好转,王桂荃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可是这样的光景没有持续多久。

1929年,在李蕙仙去世五年后,梁启超因意外也离开了。临终之前,他将九个孩子托付给王桂荃,他眼中满是愧疚地看着王桂荃,气息微弱却沉重地说:“对不住你,孩子要交给你了。”

王桂荃的眼泪在眼里打转,哽咽着说道:“先生放心,孩子们有我呢!”

王桂荃自小孤苦无依,李家收养了她,让她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梁启超是个翩翩君子,给了她一个心灵的归宿,现在她和他们的孩子,就交给她吧。

想到这些,王桂荃坚定了信念,在内忧外患的乱世之中,独自挑起抚养九个孩子的重担。

一位伟大的母亲

梁启超生前志在讲学,家中并没有太多的积蓄。料理完梁启超的后事,梁家更加拮据了,王桂荃还有九个孩子要养,其中最小的孩子仅有五岁。

为了维持全家的日常开销,王桂荃将家中的旧楼卖给了一位天津富商,后来又将新楼租了出去,只留下一间书房,那是梁启超生前的藏书存放地。

梁启超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稿费和股票利息,也被她用来精心筹划着养活家人。除了这些,王桂荃也做一些零活补贴家用,艰难地维持着家中生计。

即使经济如此拮据,王桂荃也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她也会耐着性子跟他们讲道理。因此她的和蔼可亲深受几个孩子的喜欢,这些孩子跟她也非常的亲近。

王桂荃对李蕙仙的孩子视如己出。为了让孩子们谋个好前程,她费尽了心思。

1941年,王桂荃四处借钱,甚至不惜变卖家产,凑了400美元,就是为了将儿子梁思礼送出国。

梁思达去了云南,梁思宁选择参军,同年,梁思礼、梁思懿及其新婚夫婿远赴美国。看着孩子们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王桂荃由衷感到高兴。她没有辜负梁启超的重托和李夫人的善待,没有荒废孩子的前程,于前者有交代,于后者无愧疚。

但与此同时,她的心里还有一丝落寞。孩子们奔走四方,留下她一个孤零零的背影,站在原地。或许她还是那个四处漂泊的王来喜,始终改变不了孤零零的命运。但王桂荃仔细想想倒也并非如此,她遇见了那个时代中的风云人物,和他生儿育女。孤单的时候每每想到这些,王桂荃常常打趣地说:

“我这几个儿子真有趣,又能盖房子,又能挖房子,还能炸房子,建筑学家,火箭专家,考古学家,都齐了。”

在王桂荃的悉心教导下,梁启超的九个子女皆成为了在不同领域的国家栋梁,其中有三位是院士,可谓国家栋梁。

时间一滴一滴从指缝间滑落,岁月被生活的琐事一点点消磨。闲来无事的时候,王桂荃就和孩子们说说话,简单做一些做惯了的家务。

她总是挂着笑容,日夜盼望着的,心里千万般牵挂的,就是这些孩子啊。

1968年,王桂荃逝世,享年83岁。王桂荃一生平凡,但嫁给梁启超又注定了她的不凡。她平凡地生活在这个世上,但凭着辛苦的劳作、朴实温良地做人,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她又不平凡,凭借一己之力养育出了九个国家栋梁。她是当世人杰梁启超的“第二妻子”,她是千千万万个勤劳勇敢,善良朴实的传统女子的缩影……

香山的叶子又红了,透过阳光打在王桂荃的碑前,碑上的文字闪耀着太阳的光辉。这个流离一生的女人,终于有了她毕生的归宿。这山上景色绝佳,微风和煦,定不负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