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 || 浓浓情暖土坯房
土坯房,就是用土坯砌墙建起来的成为民居的一种建筑。随着龙川河流域进入农耕社会后,土坯房就与当地农民随身如形,形影不离,成为农民遮风避雨“安乐窝”,安居才能乐业,有房才能像家,土坯房也就成为了农耕文化的一部分。
家乡的房子是属于“房子半边盖”一檐水斜面的土坯房,不论是平椽立挂的深屋檐,还是立椽出头的浅屋檐,屋檐下总挂上几串喜气的红辣椒,吊几个金黄葫芦,一根立在台阶上的椽被苞谷棒子团成了柱子,映衬着去年的春联,古朴且陈旧的门窗,感觉就是一团和气的舒服。温暖的土坯房里总会飘出些许的蓝烟,伴随着几声咳嗽,一定是爷爷就着他的火盆在喝茶了,他心爱的猫在火盆下呼呼大睡。
在九十年代以前,家乡盖房,主要的建材就是土坯――我们这一带叫做“基子”。那时候,烧砖还是老式的敞口窑,大型的机制红砖窑还不多,人们用不起砖头,所以主要是用土坯建房。
村里的很多精壮劳力都会打土坯,我们叫做“打基子”。打基子所用的土料亦为当地的素黄土。有经验的工匠打基子前几天在土堆上泼洒一定的水,这样,施工时恰好达到预期的含水量,不墒也不干,当地称这个土料的准备过程为 “潮土”。
除了潮土,还得平整好垒放基子的埂子,埂子须高于地面,这样便于排水。埂子比一页基子的长度要宽,而且还要平,直不直无所谓,因地制宜,可以弯曲。
然后用“基圈子”(土坯的模具)夯制土坯。当地工匠将土坯的制作过程形象的概括为“三锨九杵子,二十四个脚底子”。在夯制土坯时,将模具固定好放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上,一把草木灰或者炕灰在基圈子里撇左撇右撒底子,然后往基圈子里加满三锨土料即“三锨”,然后打基子的工匠很悠闲地也很熟练地背着双手,用右脚后跟依纵向踏三脚,这样夯的基子就结实,接下来双脚踩上去,用前脚掌将土往中间揽,又转身90度,把土踩成圆背,再转过去,双手用夯锤――杵子杵中间杵前后,如此杵九杵子,将土杵平杵实,把杵子放回原位,双手按着杵子柄把支撑上身,脚后跟便在基圈子前面两角重重地踏十二下,接着脚后跟顺基圈子的两条帮子捋下来,再在后面两个角各踏六下,左脚先撤下来,右脚撤时顺势一后跟将基圈子的回关蹬开,双手撒开杵子把,弯下腰把基圈子往开一拉,立将起来,靠在立着的杵子把柄,又侧在一边,用挡土板刮去后面的土,伸出双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将土坯――基子拉起来,用胳膊的力量,双手掌便把基子托将起来,放在先前弄好的埂子上。开始顺着埂子纵向放四页基子,名曰“夯头”,其他的横向排列,有间距,便于通风透气,垒完一层,第二层和第一层一样摆放,不过是反方向过来。新打的基子垒到八层左右,不宜垒太高,否则会压坏底层的基子,整个就坍塌了。
土坯的尺寸约为400mm×200mm×100mm,各地区之间土坯的尺寸会有少许差异。打够足够数量的土坯,晒干后,看好黄道吉日,备好木料瓦块,就可以修新房了。
一座土坯房,基本上都是三间房子,一大两小,中间厅堂,两边卧室。长十五六米,径深四米左右,檐高二米八多,后大墙高五米多。建一座土坯房,需要匠人小工多人,没打扰的话,一月之内完工。匠人有泥瓦工和木工。
开始建房时,平好场地,确定位置,钉上木桩,撒上灰线,开挖地基,二三十公分即可,用破砖头石块砌基础。木工提前开工做架子、门窗框,刨檩条(大梁)、木椽。砌正墙时,匠人在墙角跑线,管辖墙体的正直,一般的匠人,在中间砌。小工主要是和灰,提灰,搬土坯。砌墙中,门框窗框安立好。待墙砌平,两山砌起,有架子的房屋就开始上架子,没架子的砌隔墙(山墙)够数后,等上梁的吉日吉时,主人家会在大梁中间向下地方贴红纸,写上“上梁大吉”,有银元的可包在印有八卦的红布里绑在梁上,上梁吉时已到,放响鞭炮,众人齐心协力就把大梁安放上去。
大梁安放好了,胆大的木工会从梁上跑过去,然后钉木椽,钉串帘子(有的是麻杆,有的是木条,有的是竹席)。钉好后,泥瓦工先在大墙上起基,基起单数,或五层或七层,分根瓦、抱瓦、平瓦、刹水瓦、花版子、扣瓦、筒瓦,两侧也会起基,叫带子,美观且加固。接下来泥瓦工会在这些串帘子上面铺草或牛皮纸,然后上麦衣(裹麦粒的种皮)和的酸泥,抹匀称,几行几行地放上瓦,错落有致,煞是好看。
屋面做好后,接下来,泥瓦工会用发酵好的酸泥抹好抹光抹正墙体,这就是“破塌房子泥打扮”。木工做好门扇窗扇,一座新房就大功告成。
以前农村修房,和删麻、做麦芽糖一样,都是讲究互助合作的,民风淳朴,请的人,也不给工钱,大家实诚,吃饱就行。
土坯房的墙体厚实,用酸泥拿泥抹光,外观上看上去这种房十分原始和简陋,而实际上这种土坯房就地取材、简单环保、造价低廉、冬暖夏凉,其好处优点还是很多的。但缺点就是,土坯房结构在地震中易于受损,其原因大致有构件强度不足、节点连接弱、结构体系稳定性差等。土坯房也就逐渐地淡出历史舞台。
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农业文明逐步取代了传统农耕文化,近年来,政府加大土坯房改造力度,砖混结构的平房、楼房逐渐替代了土坯房,土坯房渐行渐远,走进记忆,走进历史,成了远逝的风物烟云。但伴随着农民几千年的土坯房,已成为农耕生活的一部分,已成为一种文化,积淀成历史,不时会在深邃的历史夜空,闪烁着璀璨的光芒,给有农耕文化情结的人们,以乡愁上的慰藉,成为他们深情守望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