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博·云课堂】第二十六讲:“宝剑锋从磨砺出”之院藏一级文物“青铜短剑”
在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勤奋篇》中,
有这样一句话: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说明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
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世人尊其为'百兵之祖'。
剑因其携之轻便、
佩之神采、用之迅捷,
故成为历朝历代王公帝侯,
文士侠客,商贾庶民所追捧的对象。
本期【云课堂】,
让我们一起了解吉林省博物院藏一级文物,
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短兵器“青铜短剑”。
文物小档案:
出土地:吉林省双辽市秀水乡元吉屯吉祥村
年代:战国时期
形制:短剑通长42.5厘米,刃微残,剑柄基部残一孔,饰有折线和圆点花纹。短剑从上到下大致包括枕石、剑台、剑柄、剑身、剑锋等部分。
青铜短剑(吉林省博物院藏)
剑身上有血槽,形成“工”字形刀条截面,减轻短剑重量同时可以保证强度。有的遗址出土的青铜短剑剑身上还有柱脊、脊突、节尖等部分。
枕石又被称为“加重器”的原因:枕石可以起到加重的作用,能够保持剑身和剑柄的平衡,使得挥动起来既省劲,又能加强刺杀的力量。
我国部分精品文物赏析(排名不分先后)
01曲刃青铜短剑
营口市博物馆藏
年代: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残长20厘米,剑叶最宽处4厘米,茎长2.4厘米。出土于盖州市什字街牌坊村1号石棚。
琵琶形剑身,剑身中部有柱形剑脊,后接短茎。剑锋稍残,其装柄方式是在短茎缠绕麻绳,插入木柄或铜柄,柄首安装一个石质加重器。完整的曲刃短剑整体呈“T”字形,是当时北方地区独具地方特色的兵器。
02镂空鞘青铜短剑
甘肃省博物馆藏
年代:西周
灵台县白草坡出土
通长24.3厘米,鞘长18.7厘米,宽10.5厘米。
鞘以回环缠绕的镂空蟠蛇纹构成,蛇身上有阴刻浅槽,钝三角形蛇头,双目凸起,鞘口两侧各有小犀牛一只。剑茎平直,剑身若韭叶形,剑身脊铸窃曲纹。
03 少虡(jù)剑
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春秋后期
长54厘米,宽5厘米,重0.88kg。
此少虡剑为晋国兵器,山西李峪村出土,已知同铭剑有3件。此剑前锋断,脊在两从间凹陷,从宽斜,前锷狭,厚格呈倒凹字形,圆茎无箍,圆形首。格饰错金嵌绿松石兽面纹,剑首饰错金云纹。
剑脊上有错金铭文20字,每面10字:“吉日壬午,乍为元用,玄镠铺吕。朕余名之,胃之少虡。“玄镠”和“铺吕”为制剑的金属材料锡与铜,“胃”通“谓”。铭文的大意为:壬午这天吉日,做了这把好用的剑,做剑的原料是锡与铜。
04越王勾践剑
湖北省博物馆藏
年代:春秋晚期
越王勾践剑,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首向外翻卷呈圆盘形,内铸11道精细的同心圆,剑身满饰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纹,剑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整个造型显得高贵、典雅。在剑身正面靠近剑格处还写有两行鸟篆铭文,分别是“越王鸠浅 自作用剑”,经专家考证,鸠浅就是勾践,这八字铭文向我们表明了这把剑的身份和地位。这把剑在出土时插在漆木剑鞘里,出鞘时仍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越王勾践剑制作精美,历经两千五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寒光闪闪,毫无锈蚀,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05西汉铜玉具剑
河北博物院藏
年代:西汉
尺寸:通高71.8厘米
出土地:河北满城陵山一号汉墓
剑身细长扁平,中脊微凸起 ,剖面呈扁菱形,刃部鎏金,光泽锋利。剑格素面,茎扁平,首端有一圆形小孔。剑首呈圆形。附玉璏,玉琕各一方,均为白玉,玉质晶莹,洁白细腻。璏作长方形,背有銎,表面饰涡纹, 长10.3,宽2.3厘米。琕作梯形,剖面略似橄榄形,上端有一穿孔,两面浮雕螭纹,并缀以流云纹,长5.9、 宽5.4-6.8厘米。
(以上资料来源于各博物馆官方网站)
来源:吉林省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