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阎庄也是城里人了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吸引了我的眼球几秒钟,说是莒县阎庄镇撤销镇设街道。
具体来讲,是“阎庄”这俩字吸引的我,因为这俩字在我初中和高中各类证件中用的比较多。
一般是跟在籍贯后边。
上次单位因为防疫统计信息的时候,不少青年籍贯填的是“日照”或者“莒南”或者“聊城”等等,很简单。
办公室妹子给打电话强调:
得填籍贯。
青年在电话里问:
什么是籍贯?
我听了差点笑出眼泪来。
写到这儿,我网搜科普了一下籍贯的涵义:
也难怪他们九零后不明白籍贯是什么意思,原来现在不做强制要求了。
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证、团员证什么的都要填写籍贯。
实话说,我那时很不愿意填上“阎庄镇”这仨字。
一是不喜欢这“阎王”的“阎”,看起来听起来都有些吓人。
二是不喜欢“镇”。镇就是乡镇的意思,一看就是农村出来的,不洋气。
要是那时候“阎庄镇”就变成了“阎庄街道”,是不是会极大地满足我的虚荣心呢?
那时真是相当地虚荣啊!
现在我巴不得户口在农村,能分块宅基地,盖个小平房,种上瓜果蔬菜。
接着说我的籍贯地:“阎庄镇”。
阎庄镇以前叫“爱国公社”,这个名字听起来又红又专,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成了“阎庄”。
其实我籍贯也不是阎庄镇上的,而是阎庄镇下设的一个村的,那村里一大半姓张的一大半姓王的,是率先富起来的一个村。
而我姥姥家也是阎庄镇的一个村,所以阎庄镇改成街道的新闻出来以后,我姐说我姥姥家的沿街房值钱了。
我爸跟我妈的出身也成了“城里人”了,或者说至少是城中村。
我妈说不定哪天也会成为“拆二代”。
阎庄镇的很多村名很有意思,我知道最多的是“当门派”:
徐家当门、张家当门、宋家当门、杜家当门、郭家当门等等。
还有“山沟派”,前面也是冠以“姓氏”起的。
还有好几个派别。
这么看起来我们大“阎庄镇”辖了不少村庄,是个大镇。
那时候莒县人管“阎庄”叫“yai庄”,现在老一辈人也这么叫。
阎庄镇离县城很近,我奶奶家姥姥家的村都离阎庄很近。
我上中学的时候,周末常被我妈撵着骑车跟她一起去看我姥姥。
从县城骑车去我姥姥家半个小时差不多,途经阎庄镇,我妈经常在那里割上二斤猪肉,买点桃酥和酒,回去孝敬她爹娘。
作为全镇的经济文化中心,那时候阎庄有固定的“逢集”日子。
有时候去姥姥家,会遇到“铁将军”把门的情况,我妈便会嘟囔着:
恁姥姥肯定又赶集去了。
我妈很熟练地从门楼下的隐蔽处掏出钥匙来,打开门进去。
我们在路上就能看到来来往往去赶集的村民,我妈常常打一路的招呼。
果然过不多久,我姥姥便急匆匆地从大集上赶回来,手里提着油条馓子之类的好吃的,说在集上碰到谁谁谁传话闺女来家了。
在村民的心目中,“阎庄”是很厉害的地方。
记得我妈有个堂妹在阎庄镇上的供销社做售货员,在左邻右舍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吃国库粮的城里人。
中午我把新闻发给我同学,记得他的老家就是阎庄镇上,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并定居。
我发给他后说:
你老家是城里人了。
他说:
是啊,终于成了城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