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郡≠九江市
秦王政二十四年,即:公元前223年,秦国将楚国给灭了。这个时候,秦王嬴政,便在楚国原来的地方,设置了3个郡,其中一个,便是当年赫赫有名的九江郡。
我们知道,现在在江西的地级市中,也有一座城市,名为:九江。那么,历史上的九江郡,与现在的九江市,是什么关系?两者,在名字上的相似,是否有何渊源之处。
一:历史上的九江郡
历史上的九江郡,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秦朝时期建立的九江郡。所谓:始皇划三十六郡,始有九江郡。
此时的九江郡,面积最为广阔,大体上管辖着河南南部、安徽大部、湖北大别山一带、江西全省,而郡治,在寿春(大约相当于今安徽寿县寿春镇),并不在我们今天的九江市。到了西汉时期,由于新郡的设立,九江郡的面积逐渐缩小,期间,从中分出了庐江郡、豫章郡、衡山郡。
到了三国两晋时期,九江郡的名字,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淮南郡,此为九江郡的第一个阶段。九江郡的第二个阶段,始于隋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这一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废江州改置九江郡,郡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不过,这个时间存在的时间不长,唐朝时期,九江郡又改称江州了。
二:现代的九江市
现在我们看到的九江市,是1980年设立的,在此之前,叫做:九江地区。
1983年的时候,和全国许多地市一样,九江也迎来了地市合并,从此,没有了所谓的九江地区,而是叫做九江市,属于省辖的地级市。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比
从面积上讲,无论是秦朝时期,还是两汉时期,九江郡,无疑比现在的九江市,要大很多;从归属上讲,现在的九江市,从地域上看,是从属于秦汉时期的九江郡,而且,秦汉时期,九江郡的郡治,并不在现在的九江市境内,直到隋朝时期,九江郡的郡治,才出现在九江市瑞昌市一带。
从名字来源上讲,历史上的九江郡,其“九江”之名,或许,源于境内河网密集,因而得名九江。现在的九江市,在过去,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做:浔阳、柴桑、江州等,直到明朝时,改江州路为九江府,这片土地,才因此得名:九江。
庐江的“前世今生”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这里居住着蛮夷民族。夏、商、西周时期,为古舒国地(都今城池埂)。古舒国据《春秋》僖公三年(前657年)“徐人灭(取)舒。”杜预注:“舒国,即今庐江舒县。”废舒为邑,后属楚国。
▶【秦朝】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楚亡,舒邑舒属九江郡(治寿春邑,今寿县城关镇),今境内无设置。
▶【西汉】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九江郡属英布九江国(都六,今六安市城北乡张巷村)九江郡。高祖五年(前202年),改属英布淮南国(仍都六)九江郡(仍治寿春)。十一年七月,九江郡属汉,今境内设舒县(治今陈埠乡城池村池埂),属之。十月庚午,九江郡改属刘长淮南国(改都寿春邑)。文帝七年(前173年),九江郡归汉。十二年,改属刘喜的淮南国(仍都寿春邑)。十六年四月丙寅,改九江郡为刘安的淮南国(仍都寿春邑)。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国除为九江郡(仍治寿春邑)。二年七月壬子,撤销江南庐江郡,分衡山郡东部及九江郡南部地区组建江北庐江郡(治舒县),属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庐江郡改属扬州刺史部。
▶【附王莽新朝】王莽篡汉,改舒县为昆乡(今庐江县矾山,古为昆山)。
▶【东汉】复名舒县(仍治今陈埠乡城池村池埂),属扬州(先后治历阳、寿春)庐江郡(治舒)。建安四年(199年)庐江郡治迁皖城(今潜山县梅城镇)。五年,曹操迁扬州治于合肥。十九年,庐江郡一分为二,曹魏(庐江郡)改治阳泉(今霍邱县临水镇),东吴(庐江郡)仍治皖城(今潜山县梅城镇)。舒县属东吴庐江郡。
▶【三国·魏国、吴国】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撤销舒县,地先后分属吴、魏扬州庐江郡,后属魏扬州庐江郡,境内无设置。
▶【西晋】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恢复舒县,改治今舒城县城关镇,属扬州(治合肥)庐江郡(治舒县)。
▶【东晋】今县境仍属舒县,属扬州(改治建康,今南京市)庐江郡。咸和四年(329年),庐江郡改治阳泉(今霍山县临水镇),余仍之。孝武间(373~396年),废阳泉县,庐江郡改治灊县(今霍山县上元街村)。义熙九年(413年)“土断”,扬州退出江淮地区,庐江郡割属豫州,庐江郡复治舒县。
▶【南朝·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刘宋代晋,今县境仍属舒县。秦始二年(466年)九月,庐江郡改属西豫州(治睢阳),今县境改设灊县(改治今城关镇1公里)、始新2个县。
▶【南朝·齐】升明三年(479年)四月,萧齐代刘宋,今县境仍设灊县(仍治今城关镇1公里)、始新2个县,属南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庐江郡。
▶【南朝·梁】梁天监末(519年),改灊县为庐江县(仍治今城关镇1公里),增置湘州,庐江郡(均治庐江县)增析南、北始新县。庐江县名始此。
▶【北朝·东魏】太清三年(549年)入东魏,仍为庐江郡,改庐江县为灊县(仍治今城关镇1公里),改属合州(治汝阴,今合肥市)。
▶【北朝·北齐】武定八年(550年),今县境属北齐,仍旧制,设灊县(仍治今城关镇1公里)、南始新、北始新县,属合州(治汝阴,今合肥市)庐江郡(治灊县)。
▶【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年)五月,伐北齐。五月甲辰,收复庐江郡(改灊县为庐江县,仍治今城关镇1公里),仅设庐江一个县,属合州(治汝阴,今合肥市)。
▶【南朝·北周】太建十年(578年)十二月乙亥,入北周,仍设庐江县(仍治今城关镇1公里),属合州(仍治汝阴,今合肥市)庐江郡(治庐江县)。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废庐江郡,改合州为庐州,复汝阴县为合肥县,庐江县(仍治今城关镇1公里),属庐州(治合肥)。自此,庐江县名沿用至今未变。时庐江县疆域较大,东至长江,南至潜山,西至龙舒(今舒城县龙河口),北至鹊渚(今肥西县三河镇),凡数百里。后经两次大削疆,一是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析合肥、庐江地置舒城县;二是北宋熙宁三年(1070)析庐江、巢县地设无为县。几经变析,到清朝,《光绪县志》载:“致今日之庐江,自东至西,自南至北,境界仅存百余里,大非昔日舒县之境地宽广矣。”
据陈诗《庐江疆域考》:民国二十年(1931),县境总面积为2524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初,县境总面积为2352平方公里。截止2005年,县境总面积为2348平方公里。
九江郡与淮南国
读秦汉之际的淮南史,九江郡与淮南国先后出现在我的眼前,之后又相互更替。那些人,那些事,有权力的明争暗夺,也有亲情的背离纠葛,波澜起伏的淮南故事推动着地域版图的变迁,折射着地方政治制度在历史上的特殊轮回。
故事要从公元前223年说起,秦军攻占了寿春,楚国灭亡。为接管楚国故地,秦王嬴政首设九江郡,寿春从楚都降为郡治。遥想孙叔敖施政导民修芍陂助楚庄王问鼎中原,回望春申君援赵灭鲁助考烈王东迁寿春,楚人愤恨不已。九江郡的设立,标志着淮南地区正式纳入秦朝中央的行政区划。
关于九江郡所辖地区,相当于今天的河南、安徽淮河以南、湖北黄冈以东和江西全境,是九江郡在历史上的最大范围。郡以九江为名,盖是此地江河交汇、水网密布的缘故。因为地域辽阔不便于管理,九江郡随后又分割出衡山、庐江和豫章三郡,只剩下今天安徽省境内淮河以南、巢湖以北地区。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刘邦旋即响应,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汉朝。就在这之前,为了拉拢项羽的大将英布,刘邦首置淮南国,封英布为淮南王,下辖九江郡、衡山郡和庐江郡地域。自此,淮南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诸侯国,九江郡成为英布的私人领地。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功臣良将为刘邦打下江山后,灾难也随踵而至。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先后被吕后处死,淮南王英布被迫起兵叛乱。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兵平叛,英布获罪伏诛,淮南国被废除。眼看着异姓诸侯王被逐个消灭,刘邦和他的继任者们却高兴不起来。他们想起了义军所到之处,秦国的郡守、县令无不望风归降;他们想起了秦二世胡亥把嬴氏子孙屠戮殆尽,到最后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再想想周朝裂土分封,前后近八百年;而秦朝实行郡县,只存活了十五年。总之得出结论,血缘亲情是最永久的,宗室子弟是最靠谱的。
再三权衡取舍,淮南国被完整保留,刘邦少子、汉文帝异母弟刘长被封为淮南王,都寿春。淮南王刘长从小没有母亲,被吕后收养,养成骄纵跋扈恶习。到了淮南以后,他根本不把汉文帝放在眼里。入朝与帝同车出猎,自作法令仿照天子声威,擅杀辟阳侯为母报仇,诸如此类种种足以治罪,然念及手足之情,汉文帝一再宽恕。不出所料,刘长真的造反了,朝臣皆奏其死罪,但汉文帝只是罢免其王位,命发配卭邮。即便如此,淮南王刘长依旧无法接受,绝食而死。与此同时,淮南国被废除,九江郡复归中央。
关于刘长的死,有人说是汉文帝故意纵容的阴谋,我看不尽然,亲情与权力固然难以取舍,但宽恕终究是美德。就如同母亲迁就儿子,爱本身没有错,错在爱的方式。然而,汉文帝注定要负起责任,一首淮南童谣迅速流传开来,“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汉文帝陷入了深深的自责,这种自责来自于哥哥对弟弟疏于管教的懊悔,来自于哥哥失去弟弟的痛苦。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汉文帝决定对刘长的儿子进行补偿。
公元前164年,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国、衡山国、庐江国,对应原九江郡、衡山郡、庐江郡,分别封给刘长的三个儿子。长子刘安继任淮南王,都寿春。至此,九江郡与淮南国在地域范围上实现了缩小版的重合。对于刘安来讲,父亲刘长的死让他耿耿于怀,复仇的种子已经种下。
西汉的统治者延续着汉高祖刘邦制定的政策,分封的同姓诸侯王越来越多。这些独立的王国享受着宗亲的优待,却时常违抗天子政令,已经开始威胁中央集权。汉文帝继位后三年,吴、楚等刘姓诸侯国就发动了“七国之乱”事件,刘安本是准备参与的,关键时刻被他的国相阻止。反叛三个月就被平定,参与叛乱的七个诸侯国六个被废除,这让刘安很失望也很恐慌,他第一次真正认识到自己原来并没有对抗中央的实力,而亲情也绝非是免死金牌。
和父亲刘长相反,刘安博学善为文辞,注意抚慰百姓,在诸侯王中声誉最高。他曾召集门客方术之士数人编写了《淮南鸿烈》,后人称之为《淮南子》,全书贯穿的核心思想就是先秦道家的无为而治。近代学者胡适称之为“绝代奇书”,刘安也被称之为“绝代奇才”。然而,让刘安措手不及的是,他的侄儿汉武帝刘彻继位以后想法设法地削减诸侯王的领地,要求诸侯王分封诸子,还美其名曰“推恩令”。
嗅到了政治危机的刘安决定以温和的方式来抗争,他入朝献上了《淮南子》,希望汉武帝停止改革,延续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从而能够保留自己的封地和实力。汉武帝对《淮南子》爱不释卷却又不得不束之高阁,他迫切想改变愈演愈烈的诸侯割据局面。他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才是最适合他的。
新仇旧恨交织,淮南王刘安决定把压抑多年的反叛念头付诸行动。《史记》用大量的篇幅记载了他和门客伍被的对话,淮南王的提问总是带着侥幸成功的心理,默念其语,我能够感受到他近乎崩溃的内心。伍被的回答一次又一次地给予他没有任何幻想的打击,但还是不得不屈从于淮南王的“执着”。最终的最终,看不到希望的伍被把自己制定叛乱计划向朝廷告密,叛乱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这一年是公元前122年,流誉天下的淮南王刘安带着怨恨和遗憾在寿春的王宫里自杀身亡。就这样,淮南国从西汉的地图上消失了,九江郡再归中央。
从九江郡设立到淮南国成为历史,前后一百年时间,淮南地区时而是郡县,时而是诸侯国,西汉王朝在反复探索中逐步强化对淮南地区的治理,推动了天下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纵观淮南国的发展历程,注定是充满悲情。今天,“一人得道,鸡犬神天”的神奇传说流传四海,《淮南子》蕴含的哲学智慧启迪千年,九江和淮南也已经成为两座城市的名字,这些都是历史留下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