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风挹清话可园
洛雪
国内众多古典园林专著在谈及园林的类型与种类时,一般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等。最近在翻看清华大学教授、园林专家周维权先生的专著《中国古典园林史》时,惊异地发现,周老在书中还专门将园林的种类细分出“其他园林”类,含衙署园林、书院园林等,不一而足。在闻名遐迩的园林之城苏州,可园,算是书院园林的典型代表。
有史以来,大凡要给具有重大影响或有流传意义的事物命名时,都必须谨慎而为之,否则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曲解和误解,苏州古典园林可园的问世与发展,就曾走过这样的曲折不平之路。
可园虽然几经更名,但其历史甚为悠久,可追溯到北宋,那时该园只是沧浪亭的一部分,面积约4.5亩。及至南宋,曾为韩世忠居所私宅,一度被人称之为韩园。清雍正年间,江苏巡抚尹继善又接手该园,经过修整调理,取名为近山林,因园内北面有土丘如山,山上树木葱茏,小径弯曲,秀亭娉婷,颇多山林野趣。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著名学者、诗人沈德潜(苏州人,生于葑门外杨枝塘)在此重建园林,经过修葺与扩充,增植花卉林木,挖池引水,并将此园改为乐园,出处便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不料,坊间巷陌立时有人提出质疑,误解为“人生在世及时行乐”的意思,虽经明事理者不停地解释,谬误似乎有越描越黑趋势,“行乐不可训也”的呼声与日俱增,于是,用现今的话来说,正能量渐占上风。道光七年(1837),江苏巡抚梁章钜重加修缮,增设建筑景点,归属正谊书院,成为苏州唯一的书院式园林。园林的布局改变了,面积也有所增加,景点也比原来丰富了不少,最主要的是园林的属性也似乎改换了,园林前面冠以“书院式”三字。当然,更重要的是为了避免世人曲解,舍弃“乐园”之称,于是,“可园”这个名字问世了。
其实,如若回首,我们现在理解,此举只是回归源头,重拾旧称。因为可园本属沧浪亭的一部分,而沧浪亭的出处便是《孟子·离娄上》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句。离娄,是古代黄帝时期一个视力特别好的人,即民间俗称的千里眼。据《水经注》记载,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诚然,当时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略微肤浅的,从孔子对弟子讲的话来看,便是如此:弟子们听着,清的水洗帽缨,混的水洗脏脚,这都是取决于水的本身。原文是: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及至后来在描写屈原流放的《渔父》中有记载,渔父含笑而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此时,可能已经渐次升华为“当朝清明,我则甘为效力;当朝庸腐,我则宁为庶民”的意思。与此精神相契的可园景点如今有挹清堂、濯缨处等。挹清堂位于小西湖水池北岸,是可园的主要厅堂之一,因前面池水清浤而得名,是当年迎送来访客人的地方。濯缨处位于该园门厅西侧,紧靠园林之南墙,墙外隔水便是沧浪亭,这是一座小型的厅堂,建筑外观显得古朴简洁,内部陈设典雅明畅,其名即取自“沧浪之水”之句。
古代书院是一种综合型、多层面的文化教育机构,始于唐,兴于宋,全面普及于明清,书院时常会邀请各地名贤学士来讲学。朱珔(1769-1850),清朝嘉道年间著名学者、诗人和藏书家,字玉存,安徽泾县人。朱珔爱书如命,博览群书,是个十足的饱学之士,主张教士以通经学古为先。其时,尊为正谊书院的客座教授,他来到了苏州。推测朱珔如同唐代白居易一样,除读书爱书外,也是一位园林爱好者,讲学之余,他常在可园内盘桓,不由赞叹连连,惊喜之下,说道:好一座可园,除却“沧浪”辞外,还与“无可无不可”相契啊。原来,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朱珔觉得可园的布局模式效仿自然,不拘泥于陈规旧矩,园景宜人,令人赏心悦目,不由想起了《论语·微子》中的五个字:无可无不可。意思是任何事不要受旧规的束缚,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只要效果好就行。联想现今许多园林专家倡导的“造园无定法,唯其求得法”的思路,颇多古今相贯的感慨。哪见过一进园林大门便是一泓水池(挹清池人称小西湖)?哪见过山丘堆筑在园林的最后面紧挨着厅堂的回廊……可是,可园这样做了。
于是,兴奋不已的朱珔,欣然命笔,一气书就《可园记》一文:余于丁亥春主吴中正谊讲席,初至,见檐宇规制俱备,西偏有园颇敞且近……园之堂,深广可容。堂前池水,清浤可挹,故颜堂曰“挹清”。池亩许,蓄倏鱼可观,兼可种荷。缘崖磊石可憩,左平台临池可钓。右亭作舟形,曰“坐春舻”,可风,可观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