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刀叉和手指进食背后的文化
思想者札记(ID: swot0101)——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更多阅读,请点击上方标题下的蓝字关注本公众号。
本号主翟海潮,曾任大学讲师,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访问学者,经历创业和多年的奋斗,成功实现由技术专家、到企业家、再到作家的转变,出版《工程胶黏剂及其应用》《创业者管理修炼》《心想事成:如何成为成功、健康、幸福的人》等10余部著作。
近日,意大利D&G公司的一则以“起筷吃饭”为主题的广告,引起了中国网友的反感和声讨,视频中一位中国女模特用奇怪的姿势用筷子吃比萨饼和意大利面,被质疑为歧视与丑化中国文化。
目前,世界上的进食方式主要有三种:筷子、刀叉和手指。
筷子古代称“箸”,用筷子进食的人主要分布于东亚大部分地区,如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用刀叉进食的人主要分布于欧洲和北美洲,而用手指抓食的人多是在印度次大陆、中东、非洲等地区。不同的进食方式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
如果按进食方式来划分,人类大致可以划分成三个文化圈:筷子文化圈、刀叉文化圈和手指文化圈。手指文化圈最大,占世界人口总数的大约40%,筷子文化圈与刀叉文化圈各占大约30%。饮食文化的差异和文化上的差异是一致的。
关于筷子的起源,有一个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连吃饭,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有一次,大禹在野外煮肉吃,陶锅里的肉很烫手,无法用手抓食,他不想浪费时间,便砍下两根树枝,把肉夹出来吃。久而久之,大禹练成了用树枝夹取食物的本领,后来他的部下纷纷仿效,就产生了用筷子吃饭的习俗。
筷子的发明至少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的周代。据研究,用筷子进食不但可以使人心灵手巧,还有训练大脑的作用。筷子灵活无比,能夹、能戳、能撮、能挑、能掰、能剥......
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手能做的事它都能做,可以说是手指的延长。而且不怕高温,不怕寒冷。真是高妙绝伦了!”
卢茂村在《筷子古今谈》(《农业考古》2004年第一期)提到,1924年2月,中法大学董事会在法国里昂召开,中方董事长邀请法方董事长——巴黎大学教授欧乐吃中国菜。
欧乐见席上放的筷子和汤勺,便对蔡元培说:“你们中国人用筷子不用刀叉,不方便吧?”蔡元培笑着回答:“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用刀叉,不过总觉得刀叉是杀人的武器,使用它吃饭不太文雅,所以从商朝时期就改用‘匕’割肉,用‘箸’夹菜。后来烹饪改进,筷子可以夹肉,‘匕’不再用于席上。”
古希腊和罗马进食是用手抓饭,即使到了最强盛的罗马时期,贵族们最时尚的吃法也是躺在床上,用手取食物吃。在很多欧美历史影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是不用刀叉的。
刀叉主要与欧美进食肉食为主有关,从前欧洲主要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至于刀叉是怎么通过游牧民族传到西方的,西方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刀叉的,目前还没有详实的史料和考古发现。
人们普遍认为,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因为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嘴里显得优雅些。刀叉需要并用,二者缺一不可。
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刀叉是西方工业文明、理性精神最直接的反映。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印度文化圈的人大都用手指进食,属于山地沙漠文化,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话说是亲证自然,对自然必须有切身感受,直接用身体的一部分去接触自然,才能感到亲切。
泰戈尔在《人生的亲证》中详细论证人之为人,应该如何去亲证神、亲证自己的生命,最后达到“生如夏日之花,死如秋叶之静美”。波斯人与印度人同属雅利安族,具有共同的文化渊源,阿拉伯人继承了印度人的传统。伊斯兰教接受了辨证思维,亲证安拉之道。宗教是内心的体悟和皈依,无法用外在体系——逻辑体系去证明。
抓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印度人认为人的手比外在之物干净。印度人用手抓食有很多讲究:用右手绝不能用左手,他们认为右手洁净,饭前必净手,抓饭时四指并拢。像奶、粥之类的流食,他们用手竟也能像用勺子一样吃得一点不剩,令人惊叹!
不同的进食方式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蔡德贵教授写过一本书《筷子、手指与刀叉》,书中认为:刀叉文化圈是分析(逻辑)思维,重视科学精神,是分割自然派,一般是把实体加以分割,然后分门别类地认识外界事物,往往是非善即恶,处于绝对二分的思维。刀叉文化圈重视个体,宣扬自由、民主、法制,是契约社会。
手指文化圈是辩证思维,重视宗教精神,是亲证自然派,信仰理性突出,重视种姓家族,是家族社会。
筷子文化圈是综合思维,重视人文精神,是合一自然派,表现出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生命的系统思维,兼顾天时、地利、人和,提倡中庸之道,重视人际关系,重视群体,德治和价值理性突出。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宗教精神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三大精神,这三种精神三大文化圈都有,只是侧重点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文精神为主,兼有宗教精神,但科学精神不足。
西方文化科学精神十足,兼具宗教精神,但缺乏人文精神,西方文化以征服自然为目的,结果是生态平衡的破坏,威胁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科学精神主导人去求真,会告诉人们“是什么”;人文精神主导人去求美,会告诉人们“如何作为”;宗教精神主导人去求善,会告诉人们“如何超越”。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宗教精神的统一才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境界,就像进食,有的食物用筷子方便,有的食物用刀叉方便,有的食物用手拿着吃方便,只有灵活运用,随机应变,才能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