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想拥有的不是自己渴望的, 而是自己渴望的对象渴望的。”
俄狄浦斯是优秀的,但他却成为了经典的悲剧人物。就像咨询师在咨询中很努力、付出了很多,但在咨询关系中,最后却也时常面临着类似的命运。看上去,俄狄浦斯以及每一个聪明努力的我们都是无辜的。
为什么我们拼命地奔跑,追上的反而是惩罚呢?
“咨询需要暴力!”郭老师语调低沉、目光坚定地说。
咨询当中要有拒绝、有阻止。暴力为我们带来了苦难,但它又为我们带来了秩序。你不在设置上强力干涉你的来访者,离开咨询室,现实处处都在干涉他。
俄狄浦斯冲突源于分离。分离是一个我们不想面对,又不得不去面对的事实,于是我们会美其名曰自由、独立。
所谓的独立,就是一个孩子终于决定放弃在一段时间里决定了他生死的妈妈给的爱。
任何想象,最开始都来自于身体的真实感受。
孩子刚来这个世界时,空空如也。往里面填充表征内容的,通常是妈妈。是妈妈填充了孩子最初的全部精神心理世界。
人要活得好,是要拼妈的。
人想拥有的不是自己渴望的,而是自己渴望的对象渴望的。孩子渴望自己成为妈妈欲望的对象。妈妈的欲望是孩子去试图满足的开始。
孩子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母亲喜欢什么,自己就是什么的存在。整个系统如果需要一个“懒人”,就会有人自动“献祭”,成为懒人。
“我知道你很爱那个给了你一切的妈妈,但你必须离开她。甚至全天下的男人都有机会得到她,但惟独你不能。你但凡有一次这种念头,我就会严厉地惩罚你一次。这对你来说的确很残忍,但是如果你能接受这一点,并且向我靠近,那么我便不会再惩罚你,甚至会帮助你。而且,你虽然不能独有你的妈妈,但你并不会完全失去她对你的爱。”
妥协是困难的,但它对关系是有好处的。妥协是不带诱惑的。完成了妥协,就成为了成熟的人。
在一开始,父亲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只是一股阻止乱伦的力量,是规则的象征。乱伦指的是无分寸。如果一个人内心当中没有惧怕与内疚,那么现实当中的父亲再严厉,对他来说也没有任何意义。
离开欲望,站在缺失的位置,心就不会盲。欲望是占有、是冲动。放弃了,你成会成为“神”
作为个体,我们不想分离。但一直依赖又会有羞愧。所以我们心底里会渴望有一股力量促使我们独立。孩子在与母亲无限靠近时,既贪恋这一温暖的怀抱,但同时内心中又有一股强烈的羞耻与惧怕。他在这种冲突当中时,会暗自祈祷有神降临,帮助他从这股冲突中解脱,获得安宁。'父亲'的存在,就是成为这个帮他从母亲身边拉开,让他获得解脱的人。
如果男孩对规则没有敬畏,对规则没有妥协与和解,那么他就没有办法获得男性的身份。
父亲只是一个符号,代表的是规则与设置。如果对于一个人来说,设置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人,说明他还没有完成独立。(没有完成内化)
俄狄浦斯讲的就是一个人如何痛苦着、挣扎着找到了一个第三方,并将ta纳入到自己的心里。心理障碍就是妄想谋求绝对的自由,或绝对的独立。
文章来源于:静心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