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青 ||【万寿宫夜话】道法自然:点彩的发明
我们现在倡导学习,而且现在学习的途径日愈丰富,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祖先一一晋代丰城洪州窑的窑工们当时却因一事烦恼万分,那就是窑汗和窑渣对青瓷器的污染对他们造成的困扰。而这在当时是无处能直接学习到排除这种污染的方法的。
晋代双系罐一一窑汗形成的美丽釉变
因为烧制青瓷的温度较高,而且窑顶壁的温度是最高的。当窑床里青瓷器上面的青釉处于融融状态,就要成釉时,窑顶壁部分地方因为吸收了柴灰中的元素,也开始处于融融状态,有的竟混杂着窑顶壁的杂质向下滴落。这些滴落物就是我们俗称的“窑汗”或“窑渣”。
窑汗的成份相对简单,窑渣的成份则相对复杂。窑汗滴落到正在成釉的器物上时,有的能化开与釉融融在一起形成美丽的窑变;有的不能化开的则对釉形成污点,而窑渣一般是难以化开的,它们有的形成综黑的斑点,在釉上堆积成渣滓状污染,严重的可致使器物报废。
东晋四系盘口壶一一壶口沿的釉下点彩
所谓福为祸依,祸为福依。最后窑工们通过适当调整釉的配方,适当降低釉的融融温度,以此来尽量避免窑汗窑渣的产生。但窑汗窑渣的存在打破了青瓷器釉色的统一,它们在为祸青瓷器的同时,一些美丽的变化也在诱惑引导着窑工们的思维。窑汗窑渣们随机下落时形成的斑点是杂乱无章的,它们当然也是不美观的,所以它们是污染物。但是换一种思维,如果这些斑点能够有规律的按照美学观点去排布的话,则会形成美丽的装饰。尽管美丽的窑变难以掌控,但一般的斑点却更容易人为形成。
碗口沿的釉下点彩一一釉已剥落,点彩犹存
当然,让窑汗窑渣们按规律去滴落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仿照窑汗窑渣的成分,去形成有规律排布的斑点则比较容易。于是用含铁较多的釉在器物上有规律的去点染,烧制后形成有规律的点彩技术就应运而生。
在不断的实线中,当窑工们将含高浓度铁的黑釉彩,点在坯上再施上普通青釉时,就形成了釉下点彩。也有将黑釉彩点在青釉之上的,这样的有的形成了点彩,有的则形成了斑点。根据手上掌握的点彩器物观察分析,当用于做点彩的料中溶解剂成份较少时,容易形成点,溶解剂成份较多时则容易形成斑。
唐代盖残件一一示唐代带状釉上彩
毋庸置疑,洪州窑的点彩技术是受窑汗窑渣的滴落污染启发形成的,是道法自然的结果,是丰城人的原创技术。它既不是传承的彩陶技法,一方面丰城还没有发现过汉代以前的彩陶,同时在洪州窑窑器上也主要是点状点彩装饰,在唐朝以前也无彩色线条装饰。另一方面当时全国所有的其它的窑口还没有这种技术,洪州窑的窑工们无处可借鉴学习。所以它只能是道法自然的结果,也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创新典范。
唐代瓜棱罐残件一一釉上褐彩
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进步,当无处可学时,道法自然是最好的先择。这也是晋代丰城洪州窑窑工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