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关系为何不好?

作者:周强

今天给大家讲的是三岁前这段时间里孩子最初的关系链的建立。

我们总以为亲子关系就是我们跟很小的孩子之间的关系,其实它是一个大的概念。

比如,我们自己跟父母也是一种关系,那孩子呢,他成长的历程当中和父母彼此之间的日常生活以及他走入工作当中,成立家庭之后,我们之间这种不断变化的关系。

当这个孩子开始孕育的时候,他首先就是跟母体,也就是跟母亲建立了一种关系。

但是呢,在这个孩子跟这个母体建立关系的时候,他只是单一的安全关系,他没有太多的关系。

所以说,我们曾经讲到过的,当一个孩子出生之后呢,他不管是谁去抱他的话,只有在妈妈身边的时候,这个孩子才会安定、安宁。

最初的时候建立了一个安全关系,而这种关系,孩子是凭借心跳的声音。因为他听了十个月母亲的心跳声音,所以他听到这个心跳的声音,他知道,这是一个安全的母体。

有时候,我们看孩子小时候这个抱抱,那个抱抱都可以,反而大了,到了8个月、9个月不让人去抱了。

我们说孩子认生了,其实呢,在这之前,孩子从0---5个月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单一的关系,5个月到7个月之间,孩子开始有选择性的建立关系了,这个时候,他是有优先选择的,优先选择谁呢?

还是自己的母亲。

这是很正常的,这是和孩子生理发育有着直接关系的,比如说孩子两岁之前呢,他最重要的依托就是母亲。对于事先建立的关系保持一种最安全、最紧迫、最需要的这样一种关系。

对于其他的,我们会觉得,这个孩子怎么开始黏妈妈了?怎么开始认生了?怎么不让外人抱了?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试看。

实际上,这个时候孩子依然是把妈妈,甚至到了三岁的时候,依然把妈妈当作自己对外建立关系探索的一个基地,这就像什么呢?就像这个卫星发射上去以后,我们要在天上跟天宫对接,地球就等于是妈妈的角色一样。

然后呢,他可以四处的去探索做什么。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往往认为这个孩子到这个年龄段本来谁抱都喜欢,忽然之间,谁都不让抱了。这就需要我们理解,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历程了。

而且,孩子在18个月以前的时候,29%以上的最多是建立两个关系,这两个关系,一个除了妈妈之外,另外一个就是跟他接触最多最频繁地人,这个人不一定是爸爸。

有的时候,很可能是奶奶或者是姥姥。这个时候,建立的是两个,过了18个月以后,孩子建立两个关系的达到87%,也就是说孩子在18个月以后,迅速膨胀,不再是单一两三个了,甚至是五六个关系。

这个时候经常带孩子出去,或是姑姑、舅舅,他也乐意跟着出去了,但是他出去之后呢,他会把姑姑、或舅舅当作一个母体基地,对于其他陌生的,他还采取了一种防范措施。

但是,他开始去尝试了。这个关键问题在于什么呢?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孩子呢,到了2岁、3岁多的时候,脾气不稳定啊。

其实,这个时候就有可能是在孩子最初跟妈妈建立关系的时候,妈妈给予孩子的这种关系的建立,让孩子感觉到了不安定,所以孩子有的时候,我们就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敏感,为什么爱哭啊?

这些呢,其实并不是孩子本身具备的,就是在最初跟妈妈建立关系的时候,妈妈带给他的。

妈妈带给孩子的这种关系的的浓与淡也就确定了孩子以后他的人际关系,发展的如何了,这是质量和数量的问题。

这种关系最初的建立等于是奠定了以后孩子在外出之后,跟其他人进行交流,建立关系的基石。

最初的时候如果说,妈妈能够是正向良性的,比如婴儿在几个月的时候,他跟妈妈能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而且,妈妈能够保证跟孩子交流的这种质量,那么,你的孩子以后就能言善辩,这个时候有了这种建立。

跟孩子以后他的人际关系的这种影响,是很长远的。

3岁看大,不是平白无故的一句话,而且3岁之前这个敏感期,我们真的一定要注意到,孩子跟妈妈建立关系的时候,孩子能敏感的预测得到他跟妈妈这种安全性。

妈妈一旦离开他,我们以为孩子还小,把孩子交给其他人,妈妈要出去,孩子他马上感觉到了,我的这个安全基地要远离了,所以,他就开始出现哭闹,这就是孩子他对妈妈的这种安全性的敏感度。

我们了解这些之后呢,它给我们带来了是怎样的指导意义,我们还是需要一步一步的给大家解析的。

我们很多一谈到孩子的关系,就会引伸到孩子的人际关系怎么样?其实,无论是孩子成长之后与周边发生的任何一样关系,它都是基于家庭当中最初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所有的都要回到最根源的原点,刚才,我们给大家讲到,孩子在最初的时候是如何跟自己的母亲在身边,和其他人开始建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心理学家就提出来一个论调:当妈妈的在婴儿期的时候,一定要做一个有心理的人,这就是对当妈提出来的要求。

怎么解释呢,就是从孩子一出生起,就把孩子当成一个有思想的个体,跟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有质量,还有敏感性。

这个质量,你必须把孩子当成有思想,不要以为孩子刚出生,这么小,他懂什么呀,不是吃就是睡。

大家也知道这个抚触按摩也提到这些,所以说,为什么我建议的是不让别人去做,一定要母亲去做,而且,在做的这个过程当中,不能够光捏,一定要有质量。

边按边对宝宝说话,要有交流,主动给孩子建立这种关系。我们总以为孩子这么小,他懂什么,我给他讲这么多,他能接受到这种信息吗?万事皆有可能,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坚信,他一定释然。

但是,我们很多母亲一生完孩子以后,可能累或者一些事情,她在做这些事情可能没有这么大精力,但是我要提醒的是,如果你这时候多拿出一些精力,你愿意多付出一些的话,那么,将来你会省很大的力气。

不要以为眼前这个没必要,但是到后来你再去弥补的话,那就要花一倍两倍甚至十倍的力量,你才能把这个补上去。

这点上很多家长可能会不是十分的豁然,难道真的就跟那么小的时候这种母亲之间这种亲密的关系跟孩子有关系吗?

这种亲密的关系真的会影响以后孩子与周边同学、同事之间的关系吗?很多家长会有这种疑问,后天他到底如何形成?一会会给大家接着讲。

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有思想的个体,另外一个是一定要对孩子有回应,这个回应指孩子在无意识当中对你“啊----,”发出声音的时候,或他做出一些动作,比如手指动,我们一定要关注,适当的给予回应。这就需要观察。

我们很多是看,没给回应,回应就是:孩子想翻身,我们过去说,宝宝,你想翻身了吗?这种回应一定会潜移默化,渗透到孩子潜意识当中的,他能感觉到每一次动作都会有人在鼓励,他能够得到外界的反应。

这就会给孩子积极的心态,孩子在最初的时候对父亲没有反应。这句话并不是否定父亲的作用,而是在孩子最初这个阶段,对母亲的需求显然大于父亲。

心理学家也做过一个研究,孩子对母亲这个敏感度能达到0.24这个值,但对于父亲,最高达到0.13。

(0)

相关推荐